2025年已过去 14.79%
东日第十一个周年纪念日    @ 2006-03-10, 22:28

又到三月十日,算是东日满十一周岁了。

去年此时,花了几天,回顾了整个十年的经历,写成了10周年专题。又是一年。

今天和老婆,Solmyr一起去得月坊大吃了一顿海鲜(可惜tom不在珠海),算是庆祝~~

Solmyr今天宣称叛变川菜,爱上粤菜了 :lol:

东日软件 | 11 个评论 | 31,817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96/
中医理论是一门当今最大的伪科学    @ 2006-03-04, 04:07

中医理论是一门当今最大的伪科学

 思想贩(李笠农)

 伪科学是科学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大敌。不过,伪科学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从长远的角度看,伪不敌真、邪不压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伪科学终将会被人们抛弃。但可怕的是那种贴着”国粹”标签,受到国家保护的伪科学。这种伪科学则不大好对付,因为它头顶上有一把由政府提供的保护伞,它可以同科学进行不公平的竞争。它有宣传邪说的自由,而别人没有批评邪说的自由,你一批评就可能被人扣上”贬低民族文化”、”崇洋媚外”等大帽子。中医理论就是这种受到国家保护的伪科学中的第一大户。

  国家为什么要保护这一伪科学?没啥正经理由,不外呼就是因为那是”国粹”。即使是癞疮,那也是咱们中华民族头皮上长出来的。否定了它,岂不是给咱五千年的辉煌民族文化抹黑吗?

  不仅政府加以保护,而且很大一部分民众也赞同这种保护,并且把中医理论视为是一门科学。为什么会如此,一种说法是,中国民众的科学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对伪科学缺乏足够的鉴别力。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认为它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仍然在于国家的保护。

  在知识信息高度膨胀和社会生产高度分工化的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科领域的专家。隔行如隔山。例如我是学文科的,对自然科学了解就不多,因此一个学理工科的人拿他专业中的一个很低级的把戏就能把我骗了。但我同样也能拿我专业中的一个低级把戏把他骗了。别说文理这种大的分科,就是在同一个专业里,有时隔门也如隔山。记得有一次我就一个数学问题去请教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一个研究员兼博士生导师,他看了以后说,”我不懂”。我十分诧异,问,”你不是专门研究数学的吗?”他回答说,”这很正常,在我们所,经常是你研究的东西我不懂,我研究的东西你不懂。数学的学科分支越来越多,你即使研究一辈子,也不敢说自己懂数学。”所以,*的信众中会有许多专家学者,一点不奇怪,因为他们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但他们对人体生理学却可能是一无所知。因此,当有人在这方面吹得神乎其神时,他们就有可能上当。所以,对于一个专业性的问题,无论你懂不懂,你只要假装懂,并且有一个很好的口才,闭眼瞎说一气,总会有一部分人相信,因为总会有一部分人比你还外行。例如数学先生之所以能在网上赢得一批崇拜者,就是他深明这一原理的结果。他在网上只管求异、求邪、求怪,而从不求真,但也总能赢得一批头脑简单者们的喝彩。相反,一些网友的严肃求真的帖子,反倒可能平淡无奇,引不起人们兴奋。

  那么在这种信息膨胀、分工日细的时代,伪科学是不是就可以大行其道了呢?也不一定,因为伪科学还有一个天敌,那就是—言论自由。伪科学能骗得了外行,但它却骗不了内行。无论其骗术多么高明,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人们有学术批评的自由,内行人总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其揭露,让其露馅。但是,一旦这种批评自由受到了限制,那就完蛋了!中医的那些荒谬理论,之所以在科学高度发达的当今还能够大行其道,蒙骗和坑害大众,主要就是依赖了政府的保护,依赖了政府对批评自由的限制。

  我想,肯定有人会这样来反驳我:”你纯粹是在胡说八道!我明明看到中医治好了很多人的病呀?中医理论要是伪科学,它怎么还能治好病呢?”

  这些人的糊涂认识产生于如下两个原因:
  (1)他们不懂得中医理论和中医经验的区别中医经验是一种发现,而中医理论则是一种解释。 发现是客观的,而解释则带有主观性,甚至可能完全是一种胡说八道。比如,有一种什么植物,人吃了会中毒身亡,人们领教了以后就不敢再吃了,这就是经验。人们纳闷,为啥吃了这东西会死人呢?于是有人就出来解释了,说是这种东西吃进肚子后会在肚子里着起火来,把人的心肝烧焦,并且还能爆炸开来把人的肠子炸断。说的人可能是吃饱了撑得顺嘴胡说,也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招摇撞骗—反正也没人敢吃上一把,然后切开肚子看看。于是有些老实人们就信了。其后,人们以讹传讹,慢慢就成了一种理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讲,吉平给曹操喂毒药,被曹操一推,药汁洒到了地上,于是地上冒起一股烟火,并且地砖也裂开了一条大缝。稍有些药理学知识的人,看到这里岂不得笑破肚子吗?可见满腹经纶的罗贯中在医学方面也是个白丁。中医有时也能治好病,就是基于人们在千百年里所积累起来的一些实践经验,而跟它那胡说八道的理论一点关系也没有。

  如果说荒谬的理论仅仅是对已获得的经验进行事后解释,对实践没有什么影响,那倒也不要紧。但其实不然。人们需要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它来指导实践,而这样一来麻烦就大了,错误的理论就成了误人害人的罪魁祸首。例如中医理论中那个最荒谬的五行说,最开始不过就是江湖术士们招摇撞骗的一种戏法。说是世界上一切东西都由金、木、土、水、火五种元素构成,而这五种元素之间又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这不纯粹是一种荒谬愚昧的原始人的概念游戏吗?这种概念游戏本身在逻辑上就漏洞百出,完全是靠偷换概念来建立牵强附会的联系。例如,说金能生水,啥理由?金属能熔化嘛。好,就算熔化的金属是水,那么从这种”水”里怎么会长出木来呢?显然后面的一个水又被偷换成了非金属的水。再如,火只是一种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它本身怎么会成了一种物质呢?再如,”克”是啥意思?一个地地道道的糊涂概念!既然它与”生”的概念相对,那么它的含义就应当是”灭”啦?可是,金克木不过是改变了一下木的形状,怎么能叫灭?木克土,难道植被不是在保护土壤,而倒是在消灭土壤?土克水,那么黄河上游的土壤怎么会被水给冲跑了呢?就是这样一个江湖术士的诡辩游戏,中医居然把它拿来在人的身上胡套。先套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再套五腑(不是六腑吗?不行呀,六跟五套不上,所以只好扔掉一个啦):胆属木、小肠属火、胃属土、大肠属金、膀胱属水。既然把五脏五腑套进了五行的框子,那么再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一大堆胡说八道就来了。例如什么:”肝属木,脾属土,故肝可以抑制脾。脾要是有了病,就应当‘抑木扶土’。”此外,中医不仅用五行说来胡套人的身体器官,还用它来套颜色,套味道,套这套那。什么青属木、赤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什么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等等。然后,根据那个跳大神的五行说,这”理论”就又来啦。例如什么:”肝色属青,味属酸,故如有面色发青,喜食酸味等症状者,则可诊断肝脏受病。”由此可见,中医的许多理论与那些巫婆大仙们跳大神的原理,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根据这种”理论”来给人治病,不纯粹是瞎胡闹吗?!

  (2)他们不懂得”伪治疗”的原理
  所谓”伪治疗”,就是装模作样的治疗,而实际上患者疾病的变化与痊愈跟这种”治疗”没有多大关系,即使有一点关系,那也只是推迟了疾病的痊愈过程。伪治疗(包括巫婆大仙们的行当)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乃是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客观事实,而这个客观事实大多数病人是绝对不知道的,那就是:百分之九十病人的疾病是可以自愈的。也就是说,假设有100个人患了病,即使没有医生的治疗,其中一病不起而直至死亡的人,一般也不会超过10个。因为人体有一种很神奇的抵御疾病和完善自身的生理功能,90%的疾病它都能够将其克服。因此,即使你对医学一窍不通,你只要穿上一件白大褂,往医院的诊室里一坐,来了病人你随便给他开点什么药,比如维生素啦,消化散啦,止疼片啦什么的(只要别开那些极危险的烈性药就行),我保证你的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病人们的头脑里永远有一个无法摆脱的误区,那就是他认为他的病不治就不会好。所以,你即使以100元的价钱卖给他一个羊粪蛋儿,他病好以后也会对你感激不尽,尽管事实是,他如果不吃你给的这个羊粪蛋儿,他的病可能好得还会更快一些,但这一点他是绝对不会知道的。

  鄙人刚在医院坐门诊时,就傻呼呼的。有时来了病人,我看了以后,就告诉他,”你这病不用治,顶多三五天就会好的。”于是很多病人背后就说啦:”某某某这个小年轻,根本就不会治病,对病人也很不负责任。老说你这病不用治,自己就会好。真没听说过还有这种道理。”我听到后感到很委屈,但我认为我是完全按照医学上的道理来办事的,你不信,我也没啥办法。但后来有一次,我看到我的一个同事老大夫,给病人开了一大堆与其疾病无关的药,我就问他:”你那些药是治他那种病的吗?”他笑笑说:”反正都是些营养药,吃了也无害。你要不给他开点药,他就会说你没有给他认真治。”一言点醒梦中人,我顿时开了窍。打那以后,我也就聪明了起来。来了病人,不管大病小病,有没必要吃药,我都给你开上一点药。不管有用没用,至少对你也是一种精神安慰嘛。如果不开药,你会骂我,而且你的病好了,也不领我的情。给你开上点药,即使根本没啥作用,你的病好了,你也会把帐记在我头上,而且药钱又不用我出,何乐而不为呢?这就叫”伪治疗”。但这有啥办法,又不是我愿意这样做,都是你们这些愚昧的病人们给逼的。尽管对很多病人,我采取的都是这种伪治疗办法,但如果有人说我不会治病,我的病人中肯定有90%的人会站出来说,”你说某某医生不会治病?纯粹是胡说!我的病就是他给治好的呀。”所以,当我说中医的理论是胡说八道时,肯定会有95%的病人会站出来反对我。怎么成了95%?因为除了90%的自愈病人外,还有5%的病人的病是被中医们以中医经验治好的。当然,我这里没有把具有副作用的伪治疗考虑在内,如果把它考虑在内的话,那么上述比例数大概还得改为90%,因为可能还有5%的本可自愈的病人,被那种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伪治疗给治死了。

  因此,我的主张是:彻底抛弃那些以原始迷信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伪治疗方法,同时把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中医经验纳入到现代科学医学的研究视野中来加以研究提炼,并使其溶入到现代医学中,直至最终让中医这一门落后的原始医学寿终正寝。这样,我们国家的医疗治愈率就将会从90%提高到95%(当然,这个比例数只是一种理论描述语言,不一定与实际的数字完全相符)。

  中医的神话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与疾病做斗争的几千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这一切经验的总结就是中医。在现代医学(西医)相当发达的今天,这些经验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防病治病,保障健康主要靠现代医学,中医只是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然而可能是处于祖先崇拜或者是厚古薄今的心理,在民间仍然流传着片面抬高中医的种种说法;更有甚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负责任地鼓吹中医高明,断章取义地解释中医理论,故意混淆概念,制造了一个个中医的”神话”。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说法错在何处。

  神话一:中医讲究整体,讲究联系,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所以脚上的痛苦可以从头上(如耳针)治疗(貌似有据的脚底穴位、耳廓穴位按摩)。而西医把人看成机器,把整个的人机械地分割开研究,不懂得联系的道理,所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分析:说现代医学不懂得联系,不懂得人身是一个整体,这纯属胡说八道。事实上,任何医学研究的结果都是要治疗一个人!而不是治疗人的某一个部分。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种医学,都是把病人当一个整体对待的。中医强调整体联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限于生产力的水平,中医缺乏了解细节的能力。而现代医学有能力研究生命过程的细节,同时又将这些细节组合起来,这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体。可以大到人体,小到分子,进行综合研究。
  虽然,在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常常利用离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可是这类研究的结论从来就只是个线索,必须经过体内实验的研究进行验证。就是说,必须在人体的整体环境中确认其结论。没有哪种药物,仅仅经过体外实验就用于临床的。这也说明了,现代医学从来就没有忘记人身是一个整体。
  当然中医有一种理论是现代医学不能接受的,就是中医的”全息”思想,即人体的一个小部分,会(定位地)反映整个人体的健康情况。中医相信耳廓的皮肤(或足底的皮肤)和全身的各个器官一一对应,象一个倒立的人形;相信手腕的脉搏会反映内脏的情况,而且是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现代医学相信人体是内在联系的,所以桡动脉——脉搏所在处——取血化验来了解(几十厘米以外的)肺的情况;但不能相信中医这种”全息”联系,因为中医既不能在理论上证明这种联系的必然性,实践中也找不到客观的”联系之物”是什么。我问学中医的人,为什么足底能对应人体,手掌就不能?为什么脉搏是左手心肝肾,换成肾心肝或肺脾命可以吗?没人能回答。我们应该说不相信这种无法证明的联系,并不是不相信所有联系。现代医学相信人体是内在联系的,但那不是中医式的联系。
  至于脚上的痛苦,应该从哪里下手治疗,现代医学完全不逊于中医。假如我遇到一个腿脚不便的病人,一定是通过细致的检查判断其病因如何。如果是局部的肌肉、骨、韧带的因素造成的,通常是以局部(脚)的治疗为主;如果考虑是神经源性的因素,病变部位可能在脊髓或脑,治疗手段就要作用于腰或头;如果是血管因素,在局部治疗的同时,必须考虑全身有无病变,是否与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有关,可能就要治心或胰等;这样的考虑还有很多。所以,说现代医学只懂得”脚痛医脚”,完全是一种污蔑。当您真的脚痛时,无论是中西医都要具体病症,具体分析,在没明确诊断时,谁都不能肯定从哪里开始治疗。

  神话二:中医治疗疾病是标本兼治;西医是治标不治本,难去根,易复发。
  分析:这是典型的把水搅浑的说法。中医病理中对疾病的分析有”标”、”本”的概念,分别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比如疾病的本质是”阴虚”时,本来应该是面色发白,身上发冷;但也有可能表现出面色红润,手脚心发热,所谓”阳”征。这时说”本”是”阴虚”,”标”是”阳亢”。治疗是要综合考虑,要”标本兼治”,不能只顾一头。但同时中医治疗原则中又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说法,要求医生在急救时,抓住主要问题,在”标”的问题突出时,先予解决。
  这些说法,如果作为一种医学思维的逻辑,现代医学也是同意的,在对疾病进行分析时,也强调抓住疾病的本质。但是在中西医学临床实践的交锋中,现代医学在急救这个领域中表现出绝对的优势(现在所有的中医院的急诊都是西医方式),中医完全失去了这部分”市场份额”;而在其它领域,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比如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还缺乏象良性肿瘤手术切除那样一劳永逸的办法,也就给中医留了一定的空间。一些人就把这个事实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硬拉在一起,胡说什么西医只治标,不治本,只能管急救;中医是标本兼治,能去根,能管慢性病。如果按照他们的说法,为什么急救时你不看中医,不是连”标”一块都能治吗!假如你患了良性肿瘤,我看你怎么用中医”治本”,如果西医开刀手术,一刀割掉了,是叫治什么?
  这种神话还有一个要害:他们故意混淆”应该”标本兼治,和”能够”标本兼治。中医治疗的原则是标本兼治,这是个目标,但未必能治疗成功。但散布这种神话的人公开只说”中医是标本兼治”这七个字,蓄意误导老百姓,暗示”中医能够治疗疾病本质,能去根,不再复发”。因为中医其实也做不到”去根不复发”,所以他们只能暗示,不敢公开说。

  神话三:中医讲究辨证论治。
  分析:(中医的辨证施治”标签,是1958年通编教材时才加帖上的)。孤立地说这句话,并没有错。因为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则和特色就是”辨证论治”。但反复强调这句话的人,可不是想陈述事实,他们用的是与前面同样的手法——混淆概念,误导大众。
  由于我们的历史和国情,一般老百姓都听说过”辩证法”,尽管多数人不见得懂”辩证法”的内容(矛盾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但大都知道这是个好东西,是褒义。稍微有些知识的人,会知道与”辩证”的反义词是”僵死、一成不变、形而上学”,可见”辩证”有多好。
  而中医的”辨证论治”是说疾病的诊断,在确定病名后,还要按病人的具体表现,确定其属于何”证”。比如咳嗽,要分辨病人是”寒”、”热”还是”燥”哪种”证”,不同的”证”用不同的药。这种方法本身的好坏不在我们现在讨论的范围内。
  请大家注意”辩证法”和”辨证论治”本来毫无关系,汉字的写法也不一样。但那些”造神话”者,就是想让你认为这两者是一件事。他们反复强调”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就是想让你认为中医符合”辩证法”是好的,西医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的”

  神话四:纯中(草)药制成,无毒副作用。
  分析:彻头彻尾的谎言,目的就是骗老百姓的钱。
  第一,正规的中医,都承认中药有毒副作用,《本草》等药书上都明确记载乌头、附子、洋金花等药物的毒性很大。
  第二,千百年前象东汉小皇帝喝的鸩酒、武大郎吃的砒霜这些毒药,肯定不是现代化工产品,不是中药是什么,你能说它没毒吗?
  第三,老百姓很少听说中药的毒副作用的报道,原因不是中药没有毒副作用,而是我们对中药研究的还很少。古代人限于能力,对中药的毒性只有粗略的记录;而中药的现代医学研究还很不足。就已经研究过的中药来说,毒副作用也是不小的。如果你害怕药物的毒副作用,我看你还是吃西药。毕竟西药的毒副作用还有说明书,有研究文献上的记载,你还可以小心,可以预防。避免糊里糊涂地吃中药,糊里糊涂地中毒。
  第四, 稍微夸张一点说,连大米饭、食盐都不是可以随便吃的东西。糖尿病人过量进食大米饭可能加重病情,高血压患者吃盐过多会升高血压,暴饮暴食会诱发急性胰腺炎。更何况”是药三分毒”,中药哪里有那么安全?

  神话五:西医发展已经到头了,以后要向中医学习。
  分析:21世纪学习中医的人还在看2000多年前的《内经》,1500年前的《伤寒》、《甲乙经》,500年前的《本草纲目》。中医近二百年有什么重大发展吗?莫说现代医学向中医学习如何发展,中医自己都很难维持和发展了,哪里有什么能力去指导现代医学。
  以上,我们分析了有关中医的种种神话,目的是要戳穿一些牛皮,澄清一些偏见。当然,我认为正统的中医(不骗人的)在可望的将来还是会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尽管前景不太乐观。

转贴收藏 | 21 个评论 | 87,860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95/
S2完成第二步    @ 2006-03-04, 04:06

一如计划,本周基本完成了Skin2的SkinBuilder以及SSC和SkinBuilder的整合。SkinBuilder目前程序已经完成,周末等阿木的图标换上就OK了。

计划下周基本完成SUISkin for Skin2的开发。新网站模板出来后,可以先用来做SkinBuilder的文档,边开发SUISkin,边抽空完成SkinBuilder的产品化。这样在后期产品化时,不会太忙乱。

另外,esan已经完成PIMOne 5的开发,下周发布。

东日软件 | 评论已关闭 | 15,187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94/
2006飞逝之六分之一    @ 2006-02-28, 04:41

毫无意外的,2006年一如过去的许多年一样,悄悄从身边飞逝着。元旦、春节余温似乎刚刚褪去,一年已经过了六分之一。

都说“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说“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六分之一”。2006,继续期待着。

Solmyr在二月初来了珠海,soho的工作生活一下子又多了一分色彩,至少热闹了许多,soho的寂寞感再也找不到。当然,多一个人,多了一份效率,也同时多了一份责任。要好好干,和兄弟们一起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努力工作,第一季度完成S2项目。

农码生涯 | 5 个评论 | 44,745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93/
S2完成第一步    @ 2006-02-17, 21:00

Skin2,新的skin文件决定用zip格式。zip格式的好处:1、可以压缩;2、可以加密码保护,以便于各方发布授权skin。

11号开始研究,今天完成了skin中的unzip部分。

接下去就是做 skin compiler了。

东日软件 | 评论已关闭 | 15,303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92/
有朋自远方来    @ 2006-02-11, 17:2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grin:

阔别三年半的Solmyr今晚就要飞来珠海,全职加盟东日。

老朋友,新气象,新年,大家一切都好!

东日软件 | 4 个评论 | 16,507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91/
Borland卖家产了    @ 2006-02-09, 00:08

转贴自:http://blogs.borland.com/davidi/archive/2006/02/08/23013.aspx

Borland plans separate company for Delphi, JBuilder, C++Builder, InterBase, JDataStore and other developer products…

To our loyal developer community:

Today, Wednesday February 8, 2006 at 1am Pacific Time, Borland announced plans to seek a buyer for our IDE product lines that include Delphi, C++Builder, C#Builder, JBuilder (and Peloton), InterBase, JDataStore, nDataStore, Kylix, and our older Borland and Turbo language products and tools. The goal is to create a standalone business focused on advancing individual developer productivity using the people inside Borland who are focused on the success of these award winning products.

It is not a trivial decision to separate our IDE business from our ALM business. As we look back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and how we have operated as a company, we have continually had to weigh every dollar investment in our ALM and developer products. All too often we have chosen to invest in ALM, because of our stated direction around ALM growth and market opportunity. But we all know that our loyal customer base demands more. There is tremendous potential that has been untapped due to the company’s focus towards an enterprise go-to-market model, with an emphasis on a more consultative, lifecycle sale forcing us to invest more into our ALM products, ALM marketing, and our enterprise field model. This is a very different model from our mostly channel-focused, direct-to-developer marketing, and delivery model (using shrink wrapped boxes and e-shop downloads).

Focus is a key success factor in business. With this announcement, both companies will have the focus they need to thrive and help our customers be successful. I think it’s great that Borland is letting us be part of a new focused company that brings together the team that is passionate about developers and development. We want to continue to create the best solutions and technology for the benefit of you, our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We are developers working on developer products for our customers who are developers. This i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hat is unique in software. We get to work on products that we use ourselves and that our developer community love.

I started using Turbo Pascal v1.0 in November of 1983 when Philippe Kahn gave me a copy at Comdex Las Vegas. I put it in my IBM PC and knew immediately that this wa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at day, I knew I wanted to go to work for Borland. I started working at Borland on June 17, 1985 and for the past 20+ years I have had the pleasure of being a part of a great company and a great community of software developers. I’ve had the luxury and pleasure to manage the compiler group in R&D in the early Turbo Language days. For the past 15 years I’ve run Developer Relations allowing me (and our team)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to visit with tens of thousands of programmers. I get to come to work every day and collaborate with the best developer focused software engineers on the planet.

I’m really excited to be moving to the new company. We’ve got the right team members, we’ve got the tool and component partner eco-system, we have the authors, trainers, consultants, and we hav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 a loyal community. Our new company will be focused completely on you and your success. Yes, both companies will have a focus on software development. Both are going to advance the state-of-the-art and best practices. They’ll just do it in different ways. Ours will do it by focusing on developer productivity and building grea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ducts using our award winning IDEs, tools, component libraries, class libraries, and database technologies. Borland will do it by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larger organizations, helping them optimize their software delivery.

I was asked today by Daryl Taft of eWeek magazine, “As Borland’s longest term employee, how does the spin-off hit you?” I answered by saying, I am moving forward as part of the new company with a huge smile on my face and a small tear in my eye.

I want to assure all of you that we are here in Scotts Valley, and around the world, working on future versions of Delphi, JBuilder and our other products. We are still listening to your needs, issues, and suggestions. We are tracking with the new platform initiatives for Windows, .NET, Java, open standard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 you want to leverage.

This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for our IDE business.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for Borland’s ALM focus. Our priority is to ensure a smooth and successful migration for our developer customer base, and create a vehicle for giving it greater investment, focus and growth. This is not the shutting down of a product line, but the empowering of it. This move is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our customers, company, and community.

The buyer of our IDE product lines has not yet been identified, but I and other members of our developer team are working with Borland’s executive management to ensure that we identify the right buyer who will advance the IDE business. Borland is committed to its customers first and foremost, and taking care of their ongoing needs. We will keep you informed along the journey.

Go Borland. Go New Company. Go Developers!!!

David Intersimone, “David I”
Vice President, Developer Relations and Chief Evangelist
Borland Software Corporation

转贴收藏 | 1 个评论 | 47,791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90/
过年之后    @ 2006-02-05, 13:06

年,差不多过完了。今年剩下的,最烦心的大计划,就是要举行婚礼,唉~~想想都很恐怖。

我生性好安静,为什么喜欢热闹、吵闹的人那么多呢?婚礼,对我来说就如同“昏礼”,一定要搞到大家头昏脑胀。花很多钱,买很多头痛,就是这样了。对于父母来说,不热闹不足以“光彩”,但毕竟我是独生子,不让父母体验一下这一辈子只一次的“光彩”,我就是不孝。

然而,我是这个婚礼的主人,为什么我无法决定婚礼的形式和基调呢?

无酒无花 | 5 个评论 | 27,785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88/
车被偷了    @ 2006-01-22, 18:35

三个月前买的两辆车,陪我们锻炼,超市采购,以及在LP住院的期间帮助送饭,在今天,不见了~~ :cry:

车一直停在底楼楼道口(楼防盗门内),昨晚回家,还看着他们安静的停在那儿。今天出门时,LP发现两辆车一起消失了~~ :cry:

一边,庆幸自己买的是最便宜的车;一边,却因为失去了已经有了感情的“爱车”而心痛;

再贴一下他们的遗像作为悼念

无酒无花 | 3 个评论 | 33,404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87/
多事的一月    @ 2006-01-19, 02:04

因为今年一月底过年,朋友、伙伴们可能在一月份会比较忙。因此原本计划中,一月份的任务故意安排的不多。我是soho一族,本不似朋友、伙伴们那样在年底公司有很多事情,任务不多,正好在一年的开头轻松一下。

一月过大半,却事与愿违,多事(但似乎不是“忙碌”)。忙碌是不得闲,而我的状态呢?很多事挂着,虽然有闲,但闲的时间很分散,很难彻底放松,心头总挂着事情(比如处理邮件,不知道为什么一月份那么多邮件 :sad: )。

别人心目中,soho意味着天天放假,自己做主,想睡就睡,想玩就玩,似乎是神仙日子。

自己才知,soho的“天天放假”就意味着“天天没假放”,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处于“工作”或者“半工作”状态。朋友们总说,应该多出去玩玩,去旅游。唉,不干这行,不知这行苦,当你身在外,心却老挂着有多少邮件要处理,有多少事情要搞定,旅游还有什么意味吗?不如在家里还安稳些。看看身边的朋友,想去旅游的时候,抽个周末或者假期,痛痛快快(真正可以放下一切的那种状态)的玩几天,不得不羡慕~~也有人说,邮件应该找人帮你处理,杂事交给别人去做。问题在于,搞开发辅助工具组件之类的,找个能代替自己的人那么容易吗?

呵呵,自己苦自己知,外人出不了实际的主意,也帮不了什么。

随便发发牢骚~~只是想说,大家都很容易看到别人“爽”的一面,而看不到(或许别人不让你看到,或许是你不去看到)爽的背后是什么~~

农码生涯 | 4 个评论 | 71,608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