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过去 43.26%
电车难题    @ 2022-12-27, 14:12

所谓电车难题,有很多个大同小异的版本,我最初听到的是这样的:有五个小朋友在一条铁轨上玩耍;铁轨前有个分岔,岔道另一边是废弃的铁轨,上面有一个小朋友在休息。而列车即将飞速驶来,你可以控制一个拉杆来决定列车是保持正常路线行驶导致五个小朋友面临危险,还是让列车驶入岔道牺牲那个原本不该遭遇危险的小朋友。

在以前,遇到这种问题,我也会装模作样去思考一下如何选择,仿佛真的是一个两难选择。今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让我对电车难题有了自己的答案:我,或者说任何人,都不应该也没有资格去选择(不知道算不算康德主义了)。

按功利主义的所谓人数多少去权衡利弊,本身就是很荒谬的。人多就一定是利益最大化吗?少数就必然该死吗?如果两边人数旗鼓相当呢?

纯理性来看,这世界上,每时每刻,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的、社会的、人为的、意外的……)导致不限于人类的很多生命体处于不幸中。绝大多数是没有人力可以避免的,“拯救”这个词本身就有点自大的意味。

而现实中很多时候,可能真的如同电车难题那样,“拯救”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另一群体被牺牲。是不是有的群体,就值得牺牲其他群体被拯救?这种判断,即使上升到一个国家决策层,我觉得都是无法做出的——考虑了政治的,就意味着牺牲经济的,反之亦然。所谓“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无论是“大多数人”的界定,还是这句判断其本身是否代表正义,都是虚幻的。它只能是一句政治口号,而不应该成为任何决策的依据或者借口。

持续的封控确实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一些人群,这是否正义呢?那些因为封控而使得其自身其它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枉死”的灵魂是否认同这种正义呢?放开后的大爆发是可以预见的,这在一年前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放开时早已演示过一遍。大爆发中也必然有人会离去,所以放开就非正义了吗?

很多人已经忘了,放开才是常态,封控是异常态。维持异常态是需要不断给系统做功输入能量的,社会终究会回归常态,要么平和地,要么激烈地。

回到电车难题,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改变既定的轨道去伤害任何人,那是杀人。如果你是决策者,你应该做的,是在列车驶来前通知那五个小朋友,告诉他们这里危险,或者预先多竖一些警示牌。

谁的错误谁承担,谁的命运谁承受,很无情,但很道德。

胡言乱语 | 2 个评论 | 1,815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957/
今日霜降,凛冬将至    @ 2022-10-23, 20:11

当我们想象历史场景,总是灰白的。其实,当下鲜亮的每一天,在后人眼里何尝不是灰白的历史画面。

一切都会成为历史,每一天都是历史的开端。

凛冬将至。

胡言乱语 | 7 个评论 | 2,932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952/
唯物了    @ 2019-07-26, 23:24

自我意识只是大脑的功能而已,灵魂不是,人是没有所谓灵魂的。当大脑功能损伤后,人的各方面都是可能改变的,包括意识。从某种角度来说,那时的你可能已经不再是你。当大脑丧失了所有的功能时,人就死了,你就真的没有了——不存在了。

我所理解的灵魂,是标志你这个存在始终如一的东西,就是无论表象如何改变(即使跨越生死),它都能 flagging 你是你的那个东西。但其实,这样的东西,并不存在。

脑卒中康复室观察所得

胡言乱语 | 2 个评论 | 3,800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711/
你是什么垃圾?    @ 2019-06-29, 23:54

上海试行垃圾分类已经有个把月了,很快(后天)就要正式实施。最近垃圾分类在微博、微信上俨然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垃圾分类虽然会带来一些不便,但其实习惯之后也并不会觉得无法忍受,甚至会因为真正践行了“举手之劳做环保”而有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感。

网上诸多段子使得垃圾分类看起来似乎很复杂(比如:猪骨是干垃圾、鸡骨是湿垃圾、蟹壳是干垃圾、干蘑菇是湿垃圾……)。我个人的经验是,其实你只要了解了分类的动机以及分类后各种垃圾的去处,垃圾分类的逻辑就显而易见了。当然,其实现在的分类的名称(湿垃圾、干垃圾)也是导致各种混淆和困惑的源头。

现行的四类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分类,有害和可回收垃圾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困扰最多的在湿垃圾和干垃圾。其实,我看到过之前的某个版本的垃圾分类,对应现在的湿垃圾干垃圾的名称,分别是可回收有机质垃圾其它垃圾,我个人感觉这个名称可能更容易理解。

如果了解各类垃圾的最终去处,那么理解分类就容易得多。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塑料瓶、纸板之类的),回收后会有专门厂商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回收再利用,都相对简单。而湿垃圾其实回收后,是作为饲料的生产原料的。剩下的无法回收处理再利用的,就是其它垃圾或者干垃圾,直接做焚烧以及填埋处理。猪骨、蟹壳等坚硬,可利用价值低且可能会使得粉碎处理湿垃圾的刀具损坏,因此属于干垃圾直接丢弃。而鸡骨易于粉碎处理回收,干蘑菇也是很好的饲料原料,因此都是湿垃圾。之前还有朋友问过,狗屎是什么垃圾。你只要考虑,狗屎能不能用来回收作为饲料原料,答案就很明显了——狗屎是干垃圾。当然,如果是在乡村,狗屎的分类可能是“可堆肥垃圾”之类的了,但在城市生活垃圾中没有这个分类。还有比较容易搞错的,是未清洗的塑料奶茶杯或者薄塑料袋,是属于干垃圾而不是可回收。薄塑料回收价值低且未清洗的话容易污染其它回收原料,所以还是简单放弃(作为干垃圾)。

简单说,其实从前我们几乎所有的垃圾,都当作干垃圾处理,除了因为有经济效益(可以卖钱)的可回收垃圾。一般生活垃圾都直接做焚烧、填埋处理。而垃圾分类后,比原先多处理了有害垃圾(主要是电池、灯管)以及湿垃圾。有害垃圾作为干垃圾直接焚烧、填埋处理危害很大,现在强制执行如果到位,那么环境危害确实能小很多。而分离出湿垃圾,回收作为饲料原料,同时又能大大减少干垃圾的数量,也是极好的。只是希望大家扔湿垃圾时能把装垃圾的塑料袋子真正的倾倒后扔到干垃圾箱去,否则混杂了塑料袋的湿垃圾作为饲料原料处理的话,塑料污染反而会更多了吧。

胡言乱语 | 评论已关闭 | 2,989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709/
荒谬的世界    @ 2019-06-25, 14:33

自从老妈四月得带状疱疹,及至后来脑梗发病然后住院至今,在带老妈求医问诊以及陪护康复的过程中,遇到的最讨厌的人和事,莫过于那些在看望病人时的,或者病人之间交流的所谓“经验”。

这些“经验”的托出者,我愿意相信其本意是善意的,热心的。但客观上却愚昧(我不敢说是恶意),无用甚至有害。

带状疱疹最大的病痛是其引发的神经性疼痛,其疼痛部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因人年龄、自身免疫力等因素而异。而医院的治疗只能针对引起疾病的病毒,对于损坏了的神经引发的疼痛,除了使用散利通等止痛药,并没有什么好办法。由于老妈的神经性疼痛持续时间较久(一直持续到一个月后脑梗发病),期间就获取了大量的来自各方的“秘籍”。今天 A 说,他以前得过,去某某医院吊针,“一枪头(一下子)”就好。明天 B 说,她儿子得过,去针灸三天就好了。后天 C 说,应该去皮肤专科医院,“一枪头”就好……老妈是耳根极软之人,再加上每日所受的痛楚,让她看到任何一个可能性,都当作救命稻草。而作为儿子的我,虽然心里极其清楚这些“经验”的效用几乎为零,也不得不带着她把这些路全部踏一遍。结果当然是没有任何一种“经验之谈”达到了老妈的预期,所谓“一枪头就好”的,无非是当事人的过往记忆模糊,或者当事人当年年轻力壮自然好得快而已。直至后来脑梗发作……

老妈因脑梗急救入院后,陆续来了很多她的亲朋好友来看望她。显然,她的朋友们大多数都是六、七十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大多数的老太太们都是情商如此低下,反正我是没见到几个令我这个陪护在旁的家属感觉舒服的老太太。有面对当时虚弱躺在病床上显然无自理能力甚至无法开口的老妈询问是否能下地走路的,有在病人身边聊某谁脑梗后这辈子再无法站起的……当同时来的老太太数量超过两个,你耳边就是叽叽喳喳俨然成了一个广场舞结束后的 party,而全然不顾病人需要安静休息。

而更令人讨厌的,则是一些喜欢炫耀自己对于脑卒中的(自认为的)学识的,或者以过来人身份教导病人的,俨然一个个临床医生,而言语中常常充斥着对于医生和医院的不信任。

有人说老家有一个村子几百个人得过脑梗,都找一个赤脚医生打一个祖传秘方的针就好了,收费 500 元,三天就能走路,而且那个赤脚医生宣称如果在医院做过治疗(溶栓取栓)则他的针就没有效用了。有人甚至号称自己原本相信科学的,但是亲眼见证了某亲戚打了这个针之后就真的几天后就行走如常了之后,也开始怀疑起科学。医院取栓手术动辄几万的收费,相比 500 元一针,乍一听之下谁都会觉得医院坑钱坑人。

姑且不论一个村子有几百个人得过脑梗,是不是应该先查查这个村子有什么问题,也不论如果真有这样的针,这完全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发明,也不论脑梗病情也有轻重,确实也有非常轻微的诸如俗称腔梗(症状可自行消失),而赤脚医生甚至连诊断手段(至少要脑 CT 吧)都没有,只是完全凭口眼歪斜等症状,是否真的脑卒中(脑溢血、脑梗)都很难说。

我只想对号称“原本相信科学”的他说教一番什么是大样本双盲对照,什么是一、二、三期临床试验,以及什么才是科学的方法论。其实我知道这是白费口舌,但我特别反感伪科学。如果你相信某种宗教,你科学也好,科学也好,我都尊重你。但如果你号称自己相信科学,却连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论都搞不清,那你只是科学。

老妈做康复治疗中有一个脑溢血病人(虽然同属于脑卒中,但与脑梗显然是不同的)热心地询问当时老妈发病时急救情况以及所入的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老妈家距离长海医院很近),遗憾地表示应该去华山医院。且先不论就我所知,长海医院在脑卒中领域处于绝对全国领先地位,也不说脑梗这样的需要争分夺秒急救的疾病如果送华山医院(正常车程 40 分钟)可能因为拖延而导致更严重后果,病人已经在康复治疗阶段了,说这个对于病人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吗?还是让本身情绪尚不稳定的病人平添困扰?

对于老妈的治疗,我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相信专业。无论如今所谓的医患关系多紧张,无论人们普遍认为的医疗产业有多黑暗,在(正规)医院,你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相信医生。如果你觉得医生不靠谱,而宁愿选择相信那些七不搭八的病友也好,有过相同疾病的经历的过来人朋友也好,那不如不要去医院。得同一种名称的疾病的病人,每个人的严重程度以及自身免疫力等因素不同,因此恢复进程甚至治疗手段都不同。爱说自己的“经验”(其实这些所谓经验都已经太多掺杂了个人的带有偏差的理解,甚至只是道听途说)可以理解,但相信所谓久病成医,过于自以为是则就非常愚蠢了。

昨天在虎嗅看到一篇文章《她说:“素食让我停经了”》,其中有一段话:

“我搞不懂,为什么人们宁愿相信对营养学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不愿意相信我们这些专业人士。”

反智、不信任专业甚至民粹,其实并非近几年随着互联网而出现,其一直都存在,只是随着互联网而变得更为浮于水面。

老妈这些年来和传说中的普通老人一样,迷信各类保健品,每天如同上班打卡似的去老人店(卖保健品的)报到,而对我的基于科学的各种劝告、建议甚至直接指出卖保健品吹的牛撒的谎骗的话,都置若罔闻。我曾经有一次问过她:为什么你不相信你的正规 211 大学理工科本科毕业的亲生儿子,而对于那些老人店里学历不高(很显然的)、年纪轻轻就选择做这个行业整天陪老太太们聊天推荐保健品的莫名来历的年轻人深信不疑?老妈当时不置可否,没有做任何反应,我知道,在她内心是直接过滤了我的这个发问。

令人沮丧的是,反智才是主流,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荒谬。

胡言乱语 | 5 个评论 | 3,197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707/
996.icu    @ 2019-04-13, 13:02

最近996.icu在程序员社区挺热闹。包括 Python 之父都表态支持中国程序员抵制996。

说个政治不正确的话,其实我是挺看不上这群闹996的程序员的。资本家能笃定让你996,就是吃定你的替代性很高。这些年牛市红利带来资本滚滚,低水准程序员工资泡沫,导致谁都以为自己是个角儿。

我不是资本家,我也不站台资本家。只是作为码农一员,实在看不上这帮人。要想荷包、生活双丰收,先掂掂自己的份量,德、位是不是相匹配。够格了,自然没人能要求你996。

有本事就辞职逃离996,自己找钱养活自己,做个网站瞎逼逼有鸟用。

胡言乱语 | 1 个评论 | 4,398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672/
清静年    @ 2019-02-06, 17:16

所谓年味,不过是俗世尘嚣和火药烟雾。能过一个从容、清静年,没有年味也罢。

胡言乱语 | 评论已关闭 | 2,695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604/
百度唯一的护城河是墙    @ 2019-01-23, 18:22

现在真是什么样的傻X都能出来写评论

所以,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你明知道百度作恶,但依然用百度用得“真香”?百度搜索的护城河,为何如此深不见底?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你也知道百度作恶,你依然用,那只能说明你明知屎臭却自以为离不开屎还要吃而已。而别人在吃巧克力。我一开始以为你只是不知道有巧克力的存在,那你只是一个可怜的无知。但是:

第三,假如Google搜索重回大陆市场。
在中文语义分析上落后百度这么多年,除了承担着互联网老用户的情怀之外,Google搜索到底是否雄风仍在?确实值得怀疑。
也许在未来,等到深度学习普遍进入了工业化应用期,能轻松实现文本语义匹配特征的自动化提取,百度的护城河才能真正被打破。

这只能说明,你不只是蠢了。一句“值得怀疑”就可以把巧克力当作不存在,甚至自我欺骗那是巧克力味的屎?“值得怀疑”只能说明你根本没有用过 Google,就凭如此轻描淡写的一句“值得怀疑”就推出结论“百度真香”。如此诛心之论,真是又蠢又坏。

莫不是一个人屎吃惯了,就会觉得屎也“真香”,在得知有巧克力时,他会觉得:“巧克力会比屎好吃?值得怀疑~”

百度唯一的护城河是墙。这样的产品,于我而言,20年间没有存在过而已,它本就不应该出现。是,我用 Google 我值得自豪、骄傲,对比之下,就是应该有优越感,无论是智商上还是道德上。

胡言乱语 | 评论已关闭 | 2,698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598/
我对邮件的一些思考    @ 2019-01-06, 15:47

2014年我和 nate 开始 mera 的创业,最初的理念就是要改造 email 在手机上的阅读和处理体验。mera 这个名称也是来源于毛利语的邮件,以及日语的邮件客户端。

我们的想法是把邮件展示成类似朋友圈的形式,让“刷”邮件变成和刷朋友圈一样轻松而不再有压力——在面对几十上百封未读邮件的时候。最初的产品设计稿也几乎照搬当时朋友圈的外观,不过经过开发初期的产品设计上的几次推倒和迭代,最后上线的产品外观相比最初的原型还是有了不小的变化,但交互上的改善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我自己的实际使用体验来说,我是很着迷这种方式的——就手机阅读和处理邮件而言,只是我不用 iPhone,而我们一开始只开发了 iOS 版。

在做 mera 的开发的这一年(2014年)当中,我们也接触了不少其它的有类似有改造移动端 email 形态的产品。最早知道的一个要将邮件做成聊天形式的产品叫 Hop,后来还有黄何的 MailTime,以及国内的一个团队开发的轻邮(LightMail)等。在当时,轻邮的思路是和 mera 最接近的,也就是对手机端的邮件处理体验进行改良。Hop 和 MailTime 都是直接将邮件展示成气泡式 IM 聊天的形式的革新。

后来的 mera 在拿到 IDG 的融资之后,开始向真正的 IM 转变,直至2016年年底挂掉。回头就邮件而言,当时的一些不愿意面对和接受的观点,才有机会去正视了。

首先,email 是一个已经超过三十年的存在,互联网的三十年,和 email 同时代的而仍然存在的几乎只有更为基础设施的 TCP/IP 了。因此,任何要做 email 产品的人或者团队,都首先必须对它有足够的敬畏。或许因为邮件协议的开放性,试图改变甚至颠覆邮件体验的开发者,前赴后继。但因为拥有这样悠久的历史,所有用户都对 email 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是不太可能被一种时髦的理念打破,距离旧有认知越远,就越不可能。无数次听到 email killer 的豪言,但最后结果无一不同。

轻量化、IM 化始终是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对 email 改造的两大方向。其中,IM 化我个人认为,此路不通。就我所知道的,IM 化做得最接近成功的就是 MailTime 了。就尝试过其产品的用户数量来说,应该也是同领域中的佼佼者了,但结果似乎仍然证明用户并没有接受这种产品形态。究其原因,我觉得正是用户体验上的混淆导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习惯了 IM 工具之间的沟通——方便、快速、轻量。通过 IM 工具沟通时,可以很方便地发送小段文字、图片乃至语音,同时可以期待对方会快速甚至是即时的响应,而内容会相对随意而非正式、严肃的。但用户在使用 email 时,却是完全不同的场景与期待——我要发给你比较正式甚至是需要存档可追溯的内容,我也不期待你会立刻马上回复我,甚至是不需要回复的 FYI。而将 email 产品 IM 化后,大部分用户会无所适从。即使理智上我知道我发出的内容是一封邮件,但是我看到的是聊天气泡,潜意识不自觉地会把它当作一个 IM 内容来预期。也就是把严肃内容在形式上随意化了,这种混淆我认为会对用户带来使用上的困扰。另外,就产品设计来说,聊天气泡形式对于邮件 thread 中可能的不断加入的新的 cc/bcc 来说,处理上也是一大难题,更不用说如何让用户在使用中能不产生进一步的困扰。

因此,我认为在 email 改造上,针对手机设备轻量化的改良才是比较好的方向。而改良主要针对的是,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屏幕小、打字不方便的特点,帮助用户处理大部分的不需要重度处理的邮件,去掉邮件中大量的冗余内容(之前的邮件上下文的引用),剩下的留给用户回到桌面来处理。之前看过一个统计,说公司商务场景中,至少 80% 是不需要回复的 FYI 或者只需要简单回复不超过两句话的邮件。就手机的邮件客户端而言,能帮助用户处理好这部分邮件,应该是最适合和最可能做到的。

桌面客户端来说,目前我最喜欢的还是 Gmail 的网页客户端,Gmail 的网页客户端对 thread 的展示形式是我见过的最自然最易读(上下文)。而回过头来看,其实 mera 当时做的形态,更类似于将 Gmail 的 thread 做适量展开。现在我的 Flow Mail 正是当时 mera 的理念的继承者,也算是找回初心吧。

最后,做邮件,一定要收费。如前所述,email 是一个历史和传统根深蒂固的存在,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使用习惯。想要靠免费模式来聚拢用户,形成规模效应,在 email 领域是不现实的。而即使如我认为的行不通的 IM 化的邮件客户端产品,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拥趸,能支撑你把产品继续做下去的,只有这些拥趸的付费。有人会说,邮件客户端收费?那用户就会用 iOS 自带的免费的客户端了。是的,但相信我,他用 iOS 自带的客户端,并不只是因为它免费,即使你也免费,你以为你就能得到他了?

胡言乱语 | 1 个评论 | 3,486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555/
奇葩见多了    @ 2018-12-17, 14:41

有些人自己生活质量跟狗屎一样,却因为能赚到点钱(不要问我为什么能赚到钱却活得跟狗屎一样,这正是奇葩的奇葩之所在),就蜜汁自信地膨胀到喜欢以一元的角度谈论、评价甚至指点别人的人生、生活和成就,对于这种管天管地管空气的瞎操心态度,我只想说:“要么增长点见识,要么就只管好自己”。

胡言乱语 | 4 个评论 | 3,082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