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过去 4.85%
Borland Delphi no more – It’s CodeGear Delphi!    @ 2006-11-17, 03:00

Borland Delphi no more – It’s CodeGear Delphi!
From Zarko Gajic,
Your Guide to Delphi Programming.
Nov 15 2006

TCodeGear.Create(Delphi)

It’s official: Delphi is no longer “Borland Delphi“, it’s “CodeGear Delphi“!

For a long time, the main page of the delphi.about.com (this) site was “About Borland Delphi Programming”, then I turned it into “About Borland (“Devco”) Delphi Programming”, today (11/14/2006) the *new name* is
About CodeGear Delphi Programming“!

TCodeGear.Enhance(Delphi)

And just when everybody felt nothing will happen (with Borland plans to sell its IDE business), Borland Developers Tool Group (DTG) transforms into a new company:
CodeGear.

CodeGear is the new company that is born of Borland – a company totally focused on developers.

Here’s the press release announcing CodeGear – formerly Borland’s Developer Tools Group

Here are answers to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CodeGear.

Here are the most interesting points:

  • CodeGear is totally focused on developers.
  • CodeGear was not sold by Borland due to several issues: price, userbase future, products future and some more.
  • CodeGear is owned by Borland.
  • CodeGear is NOT completely controlled by Borland.
  • CodeGear will not focus on just a “few” programming languages (Delphi, Delphi.NET, Java, C++, C#).
  • CodeGear separation is expected to be complete before the end of this year (2006).

For a vast amount of blog posts and comments related to CodeGear visit:
delphifeeds.com

What all this has to do with you, a visitor/reader of the About Delphi Programming site? Well, not much.

I’ll keep on providing you with Delphi related tutorials, tips and articles. The name has changed, but the beast is still the best development tool ;)

Go Delphi, go CodeGear!

原文:http://delphi.about.com/od/humorandfun/a/codegear.htm

转贴收藏 | 评论已关闭 | 23,089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266/
思考    @ 2006-08-16, 16:19

  有一群小朋友在外面玩,而那个地方有两条铁轨,一条还在使用,一条已经停用,只有一个小朋友选择在停用的铁轨上玩,其它的小朋友全都在仍在使用的铁轨上玩。

  很不巧,火车来了(而且理所当然的往上面有很多小孩的,仍在使用的铁轨上行驶) ,而你正站在铁轨的切换器旁,因此你能让火车转往停用的铁轨,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救了大多数的小朋友;但是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的小朋友将被牺牲,你会怎么办?

  据说大多数人会选择救多一些的人,换句话说,牺牲那名在停用铁轨上玩的小孩…

  但是这又引出另一个问题,那一名选择停用铁轨的小孩显然是做出正确决定,脱离了他的朋友而选择了安全的地方。而他的朋友们则是无知或任性的选择在不该玩耍的地方玩,为什么做出正确抉择的人要为了大多数人的无知而牺牲呢?

  [响应与挑战]

  这篇文章蛮发人深省的,看完了感触很深!
  我们常被教育要顾全大局,但公平吗?

  似乎当大家都做的理所当然的时候,我们就必须随波逐流,否则就会被放逐而不容于世,如渔父中那位老翁劝屈原所说的: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当一个人太坚持自己是“对”的,最后的下场可能就是被牺牲的可怜鬼!又有谁会为他掬一把同情之泪? 只会嘲笑他的愚蠢!!

  我们已经进了社会,学习的就是圆滑的做人,当你是主管,就像文章中那位切换轨道的人,内心的正义与现实冲突时,你会如何抉择呢?

  不过换另一个角度,如不选择切换轨道。因为,那群小朋友一定知道那是活的轨道,所以,当他们听到火车的声音时,就会知道要跑!

  但若,将轨道切换后那个乖小孩必定惨死,因为,他从来没想过火车还会开到废轨道上。所以,你认为呢?

  或许这样的想法与理念,到了人老时才会发现,自己成为一个不断被牺牲的可怜鬼,但这个社会又为什么要把是与非颠倒来又颠倒去呢?

  另外,再想想,一条铁道会被停止使用,自由它的道理。是否代表着这个铁道本身有问题,未经验证就使用它会遇到潜藏的危机呢?如果切过去之后,被牺牲的就不只是一个或一群小孩了,而是整车的乘客呢?

思考1:大局上面仍然有另一个大局
思考2:公平永远有不同角度的公平
思考3:这个游戏只有站在切换器旁边的人可以决定结果

转贴收藏 | 1 个评论 | 14,458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229/
中医理论是一门当今最大的伪科学    @ 2006-03-04, 04:07

中医理论是一门当今最大的伪科学

 思想贩(李笠农)

 伪科学是科学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大敌。不过,伪科学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从长远的角度看,伪不敌真、邪不压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伪科学终将会被人们抛弃。但可怕的是那种贴着”国粹”标签,受到国家保护的伪科学。这种伪科学则不大好对付,因为它头顶上有一把由政府提供的保护伞,它可以同科学进行不公平的竞争。它有宣传邪说的自由,而别人没有批评邪说的自由,你一批评就可能被人扣上”贬低民族文化”、”崇洋媚外”等大帽子。中医理论就是这种受到国家保护的伪科学中的第一大户。

  国家为什么要保护这一伪科学?没啥正经理由,不外呼就是因为那是”国粹”。即使是癞疮,那也是咱们中华民族头皮上长出来的。否定了它,岂不是给咱五千年的辉煌民族文化抹黑吗?

  不仅政府加以保护,而且很大一部分民众也赞同这种保护,并且把中医理论视为是一门科学。为什么会如此,一种说法是,中国民众的科学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对伪科学缺乏足够的鉴别力。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认为它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仍然在于国家的保护。

  在知识信息高度膨胀和社会生产高度分工化的现代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科领域的专家。隔行如隔山。例如我是学文科的,对自然科学了解就不多,因此一个学理工科的人拿他专业中的一个很低级的把戏就能把我骗了。但我同样也能拿我专业中的一个低级把戏把他骗了。别说文理这种大的分科,就是在同一个专业里,有时隔门也如隔山。记得有一次我就一个数学问题去请教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一个研究员兼博士生导师,他看了以后说,”我不懂”。我十分诧异,问,”你不是专门研究数学的吗?”他回答说,”这很正常,在我们所,经常是你研究的东西我不懂,我研究的东西你不懂。数学的学科分支越来越多,你即使研究一辈子,也不敢说自己懂数学。”所以,*的信众中会有许多专家学者,一点不奇怪,因为他们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但他们对人体生理学却可能是一无所知。因此,当有人在这方面吹得神乎其神时,他们就有可能上当。所以,对于一个专业性的问题,无论你懂不懂,你只要假装懂,并且有一个很好的口才,闭眼瞎说一气,总会有一部分人相信,因为总会有一部分人比你还外行。例如数学先生之所以能在网上赢得一批崇拜者,就是他深明这一原理的结果。他在网上只管求异、求邪、求怪,而从不求真,但也总能赢得一批头脑简单者们的喝彩。相反,一些网友的严肃求真的帖子,反倒可能平淡无奇,引不起人们兴奋。

  那么在这种信息膨胀、分工日细的时代,伪科学是不是就可以大行其道了呢?也不一定,因为伪科学还有一个天敌,那就是—言论自由。伪科学能骗得了外行,但它却骗不了内行。无论其骗术多么高明,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人们有学术批评的自由,内行人总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其揭露,让其露馅。但是,一旦这种批评自由受到了限制,那就完蛋了!中医的那些荒谬理论,之所以在科学高度发达的当今还能够大行其道,蒙骗和坑害大众,主要就是依赖了政府的保护,依赖了政府对批评自由的限制。

  我想,肯定有人会这样来反驳我:”你纯粹是在胡说八道!我明明看到中医治好了很多人的病呀?中医理论要是伪科学,它怎么还能治好病呢?”

  这些人的糊涂认识产生于如下两个原因:
  (1)他们不懂得中医理论和中医经验的区别中医经验是一种发现,而中医理论则是一种解释。 发现是客观的,而解释则带有主观性,甚至可能完全是一种胡说八道。比如,有一种什么植物,人吃了会中毒身亡,人们领教了以后就不敢再吃了,这就是经验。人们纳闷,为啥吃了这东西会死人呢?于是有人就出来解释了,说是这种东西吃进肚子后会在肚子里着起火来,把人的心肝烧焦,并且还能爆炸开来把人的肠子炸断。说的人可能是吃饱了撑得顺嘴胡说,也可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招摇撞骗—反正也没人敢吃上一把,然后切开肚子看看。于是有些老实人们就信了。其后,人们以讹传讹,慢慢就成了一种理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讲,吉平给曹操喂毒药,被曹操一推,药汁洒到了地上,于是地上冒起一股烟火,并且地砖也裂开了一条大缝。稍有些药理学知识的人,看到这里岂不得笑破肚子吗?可见满腹经纶的罗贯中在医学方面也是个白丁。中医有时也能治好病,就是基于人们在千百年里所积累起来的一些实践经验,而跟它那胡说八道的理论一点关系也没有。

  如果说荒谬的理论仅仅是对已获得的经验进行事后解释,对实践没有什么影响,那倒也不要紧。但其实不然。人们需要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它来指导实践,而这样一来麻烦就大了,错误的理论就成了误人害人的罪魁祸首。例如中医理论中那个最荒谬的五行说,最开始不过就是江湖术士们招摇撞骗的一种戏法。说是世界上一切东西都由金、木、土、水、火五种元素构成,而这五种元素之间又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这不纯粹是一种荒谬愚昧的原始人的概念游戏吗?这种概念游戏本身在逻辑上就漏洞百出,完全是靠偷换概念来建立牵强附会的联系。例如,说金能生水,啥理由?金属能熔化嘛。好,就算熔化的金属是水,那么从这种”水”里怎么会长出木来呢?显然后面的一个水又被偷换成了非金属的水。再如,火只是一种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它本身怎么会成了一种物质呢?再如,”克”是啥意思?一个地地道道的糊涂概念!既然它与”生”的概念相对,那么它的含义就应当是”灭”啦?可是,金克木不过是改变了一下木的形状,怎么能叫灭?木克土,难道植被不是在保护土壤,而倒是在消灭土壤?土克水,那么黄河上游的土壤怎么会被水给冲跑了呢?就是这样一个江湖术士的诡辩游戏,中医居然把它拿来在人的身上胡套。先套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再套五腑(不是六腑吗?不行呀,六跟五套不上,所以只好扔掉一个啦):胆属木、小肠属火、胃属土、大肠属金、膀胱属水。既然把五脏五腑套进了五行的框子,那么再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一大堆胡说八道就来了。例如什么:”肝属木,脾属土,故肝可以抑制脾。脾要是有了病,就应当‘抑木扶土’。”此外,中医不仅用五行说来胡套人的身体器官,还用它来套颜色,套味道,套这套那。什么青属木、赤属火、黄属土、白属金、黑属水;什么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等等。然后,根据那个跳大神的五行说,这”理论”就又来啦。例如什么:”肝色属青,味属酸,故如有面色发青,喜食酸味等症状者,则可诊断肝脏受病。”由此可见,中医的许多理论与那些巫婆大仙们跳大神的原理,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根据这种”理论”来给人治病,不纯粹是瞎胡闹吗?!

  (2)他们不懂得”伪治疗”的原理
  所谓”伪治疗”,就是装模作样的治疗,而实际上患者疾病的变化与痊愈跟这种”治疗”没有多大关系,即使有一点关系,那也只是推迟了疾病的痊愈过程。伪治疗(包括巫婆大仙们的行当)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乃是基于这样一个重要的客观事实,而这个客观事实大多数病人是绝对不知道的,那就是:百分之九十病人的疾病是可以自愈的。也就是说,假设有100个人患了病,即使没有医生的治疗,其中一病不起而直至死亡的人,一般也不会超过10个。因为人体有一种很神奇的抵御疾病和完善自身的生理功能,90%的疾病它都能够将其克服。因此,即使你对医学一窍不通,你只要穿上一件白大褂,往医院的诊室里一坐,来了病人你随便给他开点什么药,比如维生素啦,消化散啦,止疼片啦什么的(只要别开那些极危险的烈性药就行),我保证你的治愈率能达到90%以上。病人们的头脑里永远有一个无法摆脱的误区,那就是他认为他的病不治就不会好。所以,你即使以100元的价钱卖给他一个羊粪蛋儿,他病好以后也会对你感激不尽,尽管事实是,他如果不吃你给的这个羊粪蛋儿,他的病可能好得还会更快一些,但这一点他是绝对不会知道的。

  鄙人刚在医院坐门诊时,就傻呼呼的。有时来了病人,我看了以后,就告诉他,”你这病不用治,顶多三五天就会好的。”于是很多病人背后就说啦:”某某某这个小年轻,根本就不会治病,对病人也很不负责任。老说你这病不用治,自己就会好。真没听说过还有这种道理。”我听到后感到很委屈,但我认为我是完全按照医学上的道理来办事的,你不信,我也没啥办法。但后来有一次,我看到我的一个同事老大夫,给病人开了一大堆与其疾病无关的药,我就问他:”你那些药是治他那种病的吗?”他笑笑说:”反正都是些营养药,吃了也无害。你要不给他开点药,他就会说你没有给他认真治。”一言点醒梦中人,我顿时开了窍。打那以后,我也就聪明了起来。来了病人,不管大病小病,有没必要吃药,我都给你开上一点药。不管有用没用,至少对你也是一种精神安慰嘛。如果不开药,你会骂我,而且你的病好了,也不领我的情。给你开上点药,即使根本没啥作用,你的病好了,你也会把帐记在我头上,而且药钱又不用我出,何乐而不为呢?这就叫”伪治疗”。但这有啥办法,又不是我愿意这样做,都是你们这些愚昧的病人们给逼的。尽管对很多病人,我采取的都是这种伪治疗办法,但如果有人说我不会治病,我的病人中肯定有90%的人会站出来说,”你说某某医生不会治病?纯粹是胡说!我的病就是他给治好的呀。”所以,当我说中医的理论是胡说八道时,肯定会有95%的病人会站出来反对我。怎么成了95%?因为除了90%的自愈病人外,还有5%的病人的病是被中医们以中医经验治好的。当然,我这里没有把具有副作用的伪治疗考虑在内,如果把它考虑在内的话,那么上述比例数大概还得改为90%,因为可能还有5%的本可自愈的病人,被那种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的伪治疗给治死了。

  因此,我的主张是:彻底抛弃那些以原始迷信为基础的中医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伪治疗方法,同时把那些有实用价值的中医经验纳入到现代科学医学的研究视野中来加以研究提炼,并使其溶入到现代医学中,直至最终让中医这一门落后的原始医学寿终正寝。这样,我们国家的医疗治愈率就将会从90%提高到95%(当然,这个比例数只是一种理论描述语言,不一定与实际的数字完全相符)。

  中医的神话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与疾病做斗争的几千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这一切经验的总结就是中医。在现代医学(西医)相当发达的今天,这些经验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防病治病,保障健康主要靠现代医学,中医只是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然而可能是处于祖先崇拜或者是厚古薄今的心理,在民间仍然流传着片面抬高中医的种种说法;更有甚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负责任地鼓吹中医高明,断章取义地解释中医理论,故意混淆概念,制造了一个个中医的”神话”。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说法错在何处。

  神话一:中医讲究整体,讲究联系,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所以脚上的痛苦可以从头上(如耳针)治疗(貌似有据的脚底穴位、耳廓穴位按摩)。而西医把人看成机器,把整个的人机械地分割开研究,不懂得联系的道理,所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分析:说现代医学不懂得联系,不懂得人身是一个整体,这纯属胡说八道。事实上,任何医学研究的结果都是要治疗一个人!而不是治疗人的某一个部分。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种医学,都是把病人当一个整体对待的。中医强调整体联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限于生产力的水平,中医缺乏了解细节的能力。而现代医学有能力研究生命过程的细节,同时又将这些细节组合起来,这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体。可以大到人体,小到分子,进行综合研究。
  虽然,在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常常利用离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可是这类研究的结论从来就只是个线索,必须经过体内实验的研究进行验证。就是说,必须在人体的整体环境中确认其结论。没有哪种药物,仅仅经过体外实验就用于临床的。这也说明了,现代医学从来就没有忘记人身是一个整体。
  当然中医有一种理论是现代医学不能接受的,就是中医的”全息”思想,即人体的一个小部分,会(定位地)反映整个人体的健康情况。中医相信耳廓的皮肤(或足底的皮肤)和全身的各个器官一一对应,象一个倒立的人形;相信手腕的脉搏会反映内脏的情况,而且是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现代医学相信人体是内在联系的,所以桡动脉——脉搏所在处——取血化验来了解(几十厘米以外的)肺的情况;但不能相信中医这种”全息”联系,因为中医既不能在理论上证明这种联系的必然性,实践中也找不到客观的”联系之物”是什么。我问学中医的人,为什么足底能对应人体,手掌就不能?为什么脉搏是左手心肝肾,换成肾心肝或肺脾命可以吗?没人能回答。我们应该说不相信这种无法证明的联系,并不是不相信所有联系。现代医学相信人体是内在联系的,但那不是中医式的联系。
  至于脚上的痛苦,应该从哪里下手治疗,现代医学完全不逊于中医。假如我遇到一个腿脚不便的病人,一定是通过细致的检查判断其病因如何。如果是局部的肌肉、骨、韧带的因素造成的,通常是以局部(脚)的治疗为主;如果考虑是神经源性的因素,病变部位可能在脊髓或脑,治疗手段就要作用于腰或头;如果是血管因素,在局部治疗的同时,必须考虑全身有无病变,是否与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有关,可能就要治心或胰等;这样的考虑还有很多。所以,说现代医学只懂得”脚痛医脚”,完全是一种污蔑。当您真的脚痛时,无论是中西医都要具体病症,具体分析,在没明确诊断时,谁都不能肯定从哪里开始治疗。

  神话二:中医治疗疾病是标本兼治;西医是治标不治本,难去根,易复发。
  分析:这是典型的把水搅浑的说法。中医病理中对疾病的分析有”标”、”本”的概念,分别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比如疾病的本质是”阴虚”时,本来应该是面色发白,身上发冷;但也有可能表现出面色红润,手脚心发热,所谓”阳”征。这时说”本”是”阴虚”,”标”是”阳亢”。治疗是要综合考虑,要”标本兼治”,不能只顾一头。但同时中医治疗原则中又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说法,要求医生在急救时,抓住主要问题,在”标”的问题突出时,先予解决。
  这些说法,如果作为一种医学思维的逻辑,现代医学也是同意的,在对疾病进行分析时,也强调抓住疾病的本质。但是在中西医学临床实践的交锋中,现代医学在急救这个领域中表现出绝对的优势(现在所有的中医院的急诊都是西医方式),中医完全失去了这部分”市场份额”;而在其它领域,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比如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还缺乏象良性肿瘤手术切除那样一劳永逸的办法,也就给中医留了一定的空间。一些人就把这个事实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硬拉在一起,胡说什么西医只治标,不治本,只能管急救;中医是标本兼治,能去根,能管慢性病。如果按照他们的说法,为什么急救时你不看中医,不是连”标”一块都能治吗!假如你患了良性肿瘤,我看你怎么用中医”治本”,如果西医开刀手术,一刀割掉了,是叫治什么?
  这种神话还有一个要害:他们故意混淆”应该”标本兼治,和”能够”标本兼治。中医治疗的原则是标本兼治,这是个目标,但未必能治疗成功。但散布这种神话的人公开只说”中医是标本兼治”这七个字,蓄意误导老百姓,暗示”中医能够治疗疾病本质,能去根,不再复发”。因为中医其实也做不到”去根不复发”,所以他们只能暗示,不敢公开说。

  神话三:中医讲究辨证论治。
  分析:(中医的辨证施治”标签,是1958年通编教材时才加帖上的)。孤立地说这句话,并没有错。因为中医的一个重要原则和特色就是”辨证论治”。但反复强调这句话的人,可不是想陈述事实,他们用的是与前面同样的手法——混淆概念,误导大众。
  由于我们的历史和国情,一般老百姓都听说过”辩证法”,尽管多数人不见得懂”辩证法”的内容(矛盾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但大都知道这是个好东西,是褒义。稍微有些知识的人,会知道与”辩证”的反义词是”僵死、一成不变、形而上学”,可见”辩证”有多好。
  而中医的”辨证论治”是说疾病的诊断,在确定病名后,还要按病人的具体表现,确定其属于何”证”。比如咳嗽,要分辨病人是”寒”、”热”还是”燥”哪种”证”,不同的”证”用不同的药。这种方法本身的好坏不在我们现在讨论的范围内。
  请大家注意”辩证法”和”辨证论治”本来毫无关系,汉字的写法也不一样。但那些”造神话”者,就是想让你认为这两者是一件事。他们反复强调”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就是想让你认为中医符合”辩证法”是好的,西医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形而上学的”

  神话四:纯中(草)药制成,无毒副作用。
  分析:彻头彻尾的谎言,目的就是骗老百姓的钱。
  第一,正规的中医,都承认中药有毒副作用,《本草》等药书上都明确记载乌头、附子、洋金花等药物的毒性很大。
  第二,千百年前象东汉小皇帝喝的鸩酒、武大郎吃的砒霜这些毒药,肯定不是现代化工产品,不是中药是什么,你能说它没毒吗?
  第三,老百姓很少听说中药的毒副作用的报道,原因不是中药没有毒副作用,而是我们对中药研究的还很少。古代人限于能力,对中药的毒性只有粗略的记录;而中药的现代医学研究还很不足。就已经研究过的中药来说,毒副作用也是不小的。如果你害怕药物的毒副作用,我看你还是吃西药。毕竟西药的毒副作用还有说明书,有研究文献上的记载,你还可以小心,可以预防。避免糊里糊涂地吃中药,糊里糊涂地中毒。
  第四, 稍微夸张一点说,连大米饭、食盐都不是可以随便吃的东西。糖尿病人过量进食大米饭可能加重病情,高血压患者吃盐过多会升高血压,暴饮暴食会诱发急性胰腺炎。更何况”是药三分毒”,中药哪里有那么安全?

  神话五:西医发展已经到头了,以后要向中医学习。
  分析:21世纪学习中医的人还在看2000多年前的《内经》,1500年前的《伤寒》、《甲乙经》,500年前的《本草纲目》。中医近二百年有什么重大发展吗?莫说现代医学向中医学习如何发展,中医自己都很难维持和发展了,哪里有什么能力去指导现代医学。
  以上,我们分析了有关中医的种种神话,目的是要戳穿一些牛皮,澄清一些偏见。当然,我认为正统的中医(不骗人的)在可望的将来还是会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尽管前景不太乐观。

转贴收藏 | 21 个评论 | 87,784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95/
Borland卖家产了    @ 2006-02-09, 00:08

转贴自:http://blogs.borland.com/davidi/archive/2006/02/08/23013.aspx

Borland plans separate company for Delphi, JBuilder, C++Builder, InterBase, JDataStore and other developer products…

To our loyal developer community:

Today, Wednesday February 8, 2006 at 1am Pacific Time, Borland announced plans to seek a buyer for our IDE product lines that include Delphi, C++Builder, C#Builder, JBuilder (and Peloton), InterBase, JDataStore, nDataStore, Kylix, and our older Borland and Turbo language products and tools. The goal is to create a standalone business focused on advancing individual developer productivity using the people inside Borland who are focused on the success of these award winning products.

It is not a trivial decision to separate our IDE business from our ALM business. As we look back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and how we have operated as a company, we have continually had to weigh every dollar investment in our ALM and developer products. All too often we have chosen to invest in ALM, because of our stated direction around ALM growth and market opportunity. But we all know that our loyal customer base demands more. There is tremendous potential that has been untapped due to the company’s focus towards an enterprise go-to-market model, with an emphasis on a more consultative, lifecycle sale forcing us to invest more into our ALM products, ALM marketing, and our enterprise field model. This is a very different model from our mostly channel-focused, direct-to-developer marketing, and delivery model (using shrink wrapped boxes and e-shop downloads).

Focus is a key success factor in business. With this announcement, both companies will have the focus they need to thrive and help our customers be successful. I think it’s great that Borland is letting us be part of a new focused company that brings together the team that is passionate about developers and development. We want to continue to create the best solutions and technology for the benefit of you, our community of developers. We are developers working on developer products for our customers who are developers. This i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that is unique in software. We get to work on products that we use ourselves and that our developer community love.

I started using Turbo Pascal v1.0 in November of 1983 when Philippe Kahn gave me a copy at Comdex Las Vegas. I put it in my IBM PC and knew immediately that this wa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at day, I knew I wanted to go to work for Borland. I started working at Borland on June 17, 1985 and for the past 20+ years I have had the pleasure of being a part of a great company and a great community of software developers. I’ve had the luxury and pleasure to manage the compiler group in R&D in the early Turbo Language days. For the past 15 years I’ve run Developer Relations allowing me (and our team)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to visit with tens of thousands of programmers. I get to come to work every day and collaborate with the best developer focused software engineers on the planet.

I’m really excited to be moving to the new company. We’ve got the right team members, we’ve got the tool and component partner eco-system, we have the authors, trainers, consultants, and we hav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 a loyal community. Our new company will be focused completely on you and your success. Yes, both companies will have a focus on software development. Both are going to advance the state-of-the-art and best practices. They’ll just do it in different ways. Ours will do it by focusing on developer productivity and building great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ducts using our award winning IDEs, tools, component libraries, class libraries, and database technologies. Borland will do it by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larger organizations, helping them optimize their software delivery.

I was asked today by Daryl Taft of eWeek magazine, “As Borland’s longest term employee, how does the spin-off hit you?” I answered by saying, I am moving forward as part of the new company with a huge smile on my face and a small tear in my eye.

I want to assure all of you that we are here in Scotts Valley, and around the world, working on future versions of Delphi, JBuilder and our other products. We are still listening to your needs, issues, and suggestions. We are tracking with the new platform initiatives for Windows, .NET, Java, open standard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at you want to leverage.

This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for our IDE business. 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for Borland’s ALM focus. Our priority is to ensure a smooth and successful migration for our developer customer base, and create a vehicle for giving it greater investment, focus and growth. This is not the shutting down of a product line, but the empowering of it. This move is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our customers, company, and community.

The buyer of our IDE product lines has not yet been identified, but I and other members of our developer team are working with Borland’s executive management to ensure that we identify the right buyer who will advance the IDE business. Borland is committed to its customers first and foremost, and taking care of their ongoing needs. We will keep you informed along the journey.

Go Borland. Go New Company. Go Developers!!!

David Intersimone, “David I”
Vice President, Developer Relations and Chief Evangelist
Borland Software Corporation

转贴收藏 | 1 个评论 | 47,738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90/
那个曾经荣耀的年代    @ 2005-11-23, 13:02

题记:
  如果这也算一场物理学实验的话,它则是最大程度上影响了二十世纪全人类命运的实验。
    
(一)
  二战结束后不久就有人用战争中死亡的人数除以希特勒那本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中的字数,便得出每个字的背后就藏着若干条人命的结论。其实真正要说杀人,古往今来也从来没有杀得过这个简单的E=MC^(2)的。
  爱因斯坦(A.Einstein)在构造出狭义相对论不久,就从中推导出了这个古里古怪的公式。当然从哲学上论起,人类也是第一次认识到质量居然和能量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质量再轻的物体蕴含的能量也是极度惊人的。
  很快即使是小学生也拿这个这个著名的公式计算诸如一颗米粒到底含有多少能量,这些能量又足以让全国的灯光亮上多少时间之类的问题。饶舌的记者们采访爱因斯坦时问得最多的也是这个公式,爱因斯坦微笑着反复解释,这个能量只是纯粹是数学推理的结果,有很大的哲学意义,但是丝毫没有实用的价值,大家尽可以把它当个数字游戏来玩。记者们耸耸肩,和爱因斯坦一起轻松地笑着。
  此时是公元1905年,无论小学生,记者,还是伟大的爱因斯坦,他们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一起开始在玩人类历史上最危险的一个游戏。
    
(二)
  哈恩(O. Hahn)现在的人们大概是不熟悉了,但这个名字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因为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跨进核门坎的人。如果非要类比的话,不妨想像一下盗取天火的普洛米休斯。
  哈恩是一个典型的严谨,执着,聪敏的德国科学家,早年学化学出身。在那段物理学的黄金岁月里,继1895年著名的伦琴射线(X光)被发现之后,居里夫人又陆续提炼出了钋,镭等放射性元素震动了全世界。当时核物理在整个物理学中一枝独秀,居里夫人本人也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和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双份荣誉(好厉害的MM:P)。哈恩的研究兴趣也开始转向了放射化学这方面来,不过他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开始,轰轰烈烈的一次世界大战倒先开始了。
  即使是从小就深受科学熏陶,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哈恩,当看到“一切为了德意志母亲”当时这个当时激动了每一个德国人的标语,一股爱国主义激情也不由得油然而生(好个油然而生?!)。他毫不犹豫地穿上军装到了西线,作为深受参谋部欣赏的化学博士,亲自在战场上监督毒气弹的发射。每当对方阵地上一阵黄雾飘过,他就在望远镜里看到英法士兵痛苦地扔下步枪捂着眼睛在战壕里辗转翻滚。己方兴奋已极的士兵一面抓住他的手脚把他高高抛到空中一面齐声喊起了“德意志万岁”的口号。他也和士兵们一起真诚得兴奋过,然而在睡梦中这等惨状一次又一次深深刺痛了他。到底是什么使自己痛苦不堪,他苦苦思索后想到,也许是良心吧。
  战后他发誓不再让自己的双手沾上血腥,埋头核物理的研究中。在此其间,哈恩和奥地利女物理学家梅特涅一起合作了很多研究放射性的实验。在1938年冬天一个寒冷的下午,他在实验室里用慢中子轰击铀核时发现异乎寻常的状况,铀核像被子弹击中的玻璃那样裂成碎片。等他耐心地“捡”起了所有碎片之后再称重,发现竟然比没有打碎前的铀核轻了少许,一瞬之间爱因斯坦的公式E=MC^(2)流星般地在脑中划过。联想到实验中莫名其妙地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难道这个就是传说中的核裂变?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马上把实验步骤和数据寄给了当时远在瑞典避难的合作者梅特涅查实。不知道后来希特勒是不是因为没留下这位在核物理上极其了得的犹太女人而后悔,哈恩反正是从来不理会纳粹党的警告的,一直保持着和她的联系。梅特涅很快回复,恭喜他观察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导致质量亏损的核裂变,并认定参与裂变的铀核就是铀的同位素 U235。(梅特涅身为犹太MM物理学家,连犯希特勒两大忌讳,想在德国混下去也难。)
  得知结果的哈恩极度兴奋之余,不免也暗暗心惊,当时战争的乌云已经又一次笼罩在欧洲上空。他实在无法想象自己的发现会被人们用来干什么……

(三)
  无论从那个角度上讲,意大利人费米(E. Fermi)都是物理学中不世出的奇才,而且很有可能是最后一个在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上都有过极大贡献的人。这种真正全才性的人物在他之前好像也只有伟大的牛顿。
  核裂变发现不久后,人们就搞清楚了链式反应的机制,每当一个铀核被中子敲碎,它会自动释放出几个中子去击打其它铀核,核反应就像垮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滚滚前行,再也控制不了它的脚步,当然伴随反应的以E=MC^(2)为计算公式的骇人听闻的能量释放。
  当然要实现链式反应的第一步就是要有大量的慢中子。中子源人们早就有了,不过中子减速一直是个超大难题。这个难题终于被费米在一次核物理实验中意外的解决。
  当时在罗马大学的费米买到了一些放射性元素氡,马上高兴得像孩子一样用这门出了名的“中子炮”来轰击各种物质,短时间内就发现了不少新的放射性元素。一天为了研究银板被中子轰击后的放射性,他在银板背后放了个计数器来探测银板的放射性强度。这个实验本来很普通,他顺利做完了以后突发奇想,在银板和中子源之间插了块铅版,计数器上显示的银板的放射性反而增加了一些。费米微微一笑,这个是他意料中的,中子源里发出的快速中子被铅板一挡速度不免减慢,而正如前文所述慢中子撞击引起的放射性比快中子强得多的多,最后自然导致计数器上的数字增加。费米向来是个童心很重的人,玩了一下铅板,又把手头上所有能找到的东西都插在中子源和银板之间试了一下,例如铁片,铝片,铜片等等。当他偶然把石蜡板插在二者之间的时候,计数器突然疯了一样大声尖叫起来,他一看数据更是惊得目瞪口呆,计数器上显示的放射性比原来强了十倍不止。
  整栋物理大楼的人都给这刺耳的啸声吸引到费米的实验室来,大家捂着耳朵讨论着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费米一时陷入了深思,到底中子碰到了石蜡中的什么东西竟然减速的如此厉害。突然间他想到一定是石蜡中的氢,也就是质子!他猛地拍了拍自己的脑袋,想起早年在中学物理课上计算两个小球非弹性碰撞时就已经得出了的当两个小球质量相等时碰撞损失的能量最大的结论,损失能量最大不正意味着最大限度地被减速吗,要不是碰到和自己质量差不多的质子,中子哪里能减速的那么快!要说世界上氢最多的地方,那不就是最常见的水吗,当然如果是中子更丰富的重水(氘核,由一个质子一个中子组成)那就更理想不过了。(两个小球相撞后粘在一起的习题相信每一位上过高中的朋友都做过,想到利用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碰撞能损最大的原理来给中子减速也不复杂,其实有时候物理学就真的这么简单,但关键要想的到。)
  找到了减速中子的关键所在,费米高兴地几乎要蹦起来,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他让所有其他物理学家(包括玻尔,爱因斯坦等人)在内最羡慕的倒不是他极其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对数字天赋的敏感,甚至也不是他独步天下的实验技能,而是他把实验室里的东西马上工业化的超强能力。当年在哥本哈根的时候,连玻尔,海森堡这些大师级人物都敬服地称他为“量子工程师”。
  费米兴奋地开始规划在自己祖国的心脏罗马建成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反应堆。他彻夜不眠地设计整个反应堆的工艺流程,认真考虑着可能遇到的每个技术性难题。大到整个工地的施工图,小到某个零件的设计图,他都亲自参与。不过这个时候莫意大利的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开始收紧了套在知识分子脖子上的绞索,彻底寒了心的费米逃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轻易放走费米是墨索里尼生平犯的最严重的一个错误,甚至比他在1940年冒然向英法宣战错得更远。
    
(四)
  1941年的一天,大物理学家玻尔(N. Bohr)在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已久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家中静静地看书,仆人走过来说有个德国军人想见他。一向温文尔雅的玻尔也不禁急得跳起来喊道,“不是和你说了吗,我不见任何德国人,更不用说德国军人。”谁知那个穿着军装的德国人已经径直走到了玻尔的面前,玻尔放下眼镜歪着头看了半天,惊讶得几乎合不上嘴巴,因为来人正是大物理学家海森堡 ( W.Heisenberg)。
  二人在此种尴尬的情况下会面,不由得四目相对,千言万语一时也不知从何说起。纳粹占领哥本哈根之后,好端端的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就此精英四散,心直口快的泡利(W. Pauli)避祸远走奥地利,海森堡也回去报效祖国了,犹太籍的物理学家精明点的早就打点行装逃往英美,迟钝点的现在都在集中营。即使巨人爱因斯坦也早就离开了他的祖国,在那里人们不仅烧光了他写的相对论书籍,还有人出十万马克买他的人头。玻尔想想当年和海森堡他们一起共创量子力学那段美好的时光,当真恍若隔世。这些人间最智慧的一群精英,每个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精确预测电子运行的轨道,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计算出自己的人生。
  此时的海森堡已经因为他纯正的日尔曼血统和在物理学上的无上威望被希特勒任命为第三帝国铀计划的总负责人。玻尔也清楚不能再向以前那样畅所欲言了。慢慢地从海森堡的只言片语中玻尔终于了解到他正担负着一项绝密的计划,大概就是制造一种利用核裂变的巨大能量的炸弹。海森堡本人其实也正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痛苦之中,为了祖国他是一定要把原子弹造出来的,为了全人类就一定不能造出来。他这次来访是想邀请玻尔加入他们的核计划,但也可以理解有意把这个计划泄漏给玻尔。
  海森堡走后,玻尔越想越是心惊:纳粹德国工业基础雄厚,资金充裕,海森堡,哈恩等人都是物理上一等一的人才,他们要是搞出这种威力奇大的原子武器实非难事,那人类只怕就真的要万劫不复了。想到这里他又不免自我安慰,海森堡未必一定会尽全力吧,但转念再想,以自己和海森堡相交数十年之久,他的脾气再清楚不过了,那是个标准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德国人阿,何况这次有可能事关全德的存亡。
  玻尔早就有离开丹麦的打算,此时更是打定了非走不可的主意。在英国间谍的帮忙下,他被人像货物一样塞入一架运输机中。起飞前粗心的飞行员竟然忘记发给他氧气面罩,饶是这个前丹麦国家足球队守门员身体粗壮得非常人可比,下了飞机后仍不免去了性命半条。
  爱因斯坦很快收到了玻尔通报的这一情况。他早就意识到了当年的那个E=MC^(2)闯下了何等大祸。早在1939年他就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出那封历史上著名的建议信,提醒他德国人可能正在研制一种威力之大亘古未见的武器,它的能量就像太阳一样浩瀚无穷,可以毫不费力地摧毁地球上每一个城市。罗斯福看到信之后微微犹豫了一下,身边的秘书及时点醒当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就是因为没有采用蒸汽船的提案到底也没能渡过英吉利海峡。
  总统点点头在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耗资达20亿美元之巨的曼哈顿工程滚滚启动。
    
(五)
  随着守门员的一声哨响,这场史无前例的A-B杯(A Bomb)足球赛决赛就此拉开序幕。实力超群的德国队一边有威名赫赫的老队长海森堡(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1932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率先向核时代攻入第一球的放射化学之王超级前锋哈恩 (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钢铁后腰盖革(H.Geiger,粒子探测器之父,费米那个中子减速实验里呜呜叫的就是著名的盖革计数器),中场核心博克(W. Bothe, 中子的发现者之一,1954年诺贝尔 物理奖得主),老而弥坚的金牌守门员劳厄 ( M. Laue, 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后世生物学的极大发展首功应该算他, 191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他们的教练是现代物理学中的教父级人物普郎克(M.Plank, 1918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插一句,德国人当真了得,即使按照希特勒那么严格的血统标准清洗掉一半左右的德籍犹太科学家甚至如爱因斯坦,剩下的所谓“纯种”日尔曼科学家也足可以对抗全世界,何况还跑了一个标准的日尔曼人大科学家玻尔。二十世纪没有了日尔曼人和犹太人的物理学简直不可想象。纳粹德国敢以一国之力对抗全世界绝非偶然。)
  阵容豪华的美国队有新人秀的第一名队长奥本海默(R. Oppenheimer,著名的原子弹之父),跑在左边的是梦幻边锋劳伦斯 (E.O.Lawrence, 回旋加速器的发明人,193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现在控制球的是新进前锋西伯格 (G.T.Seaberg, 有钚之父之称,对第一
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居功至伟,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刚转会的那是著名的中场发动机量子工程师费米 (首创历史上第一个反应堆,1938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个摇摇晃晃心不在焉的是右路主攻手贝特(H.Bethe ,理论部的负责人,196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身穿绿色球衣积极跑动的是扎实的后卫冯·诺伊曼 ( J. von Neumann,大数学家,计算机的发明人,原子弹研制计算工作的负责人),那个无所事事的在球架上演算数学题的正是豪华版守门员玻尔 (量子力学的主创者,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替补队员中有前途无量的小伙子费曼(R. Feynman ,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再来看一下观众席,观众气氛十分热烈,天哪,坐在那里替美国队摇旗呐喊的不就是爱因斯坦吗(#%×!)
  被称作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这等人物的成长和成功标志着美国已经开始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物理学的研究中心。奥本海默自小就以神童自负,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尤好各国文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于物理学更是天赋惊人,几乎是一点就会,一会就通,更难得的是他风度翩翩,有一种领袖群伦的气质,能协调好各种关系,规划各方面进度,这一点在后来被称为人类第一系统工程的曼哈顿计划中显得尤其重要。开始时即使奥本海默本人仍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但到1945年时,他愕然发现麾下竟然有了1000多名科学家,自己担任主任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更是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中营”之称。 (这些人中有一些中国人,其中包括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MM。当时人们打仗打昏了头,什么都换算成军事单位,邱吉尔一直抱怨斯大林什么都听不懂,只听得懂对方有多少个师,美国人也习惯把钱学森当成五个陆军师来算,那这一千多科学家抵多少个师,嗯,掰着指头好好算一下。。。。。。)
  1942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地下实验室里,费米的夙愿总算达成,人类第一个原子反应堆成功运转。看着抽插自如的铀棒灵活地控制着整个链式反应的进程,费米微笑了,他跑遍整个芝加哥城才买到战时的奢侈品——一瓶香槟。在开香槟前,心情激荡的每个人都在香槟酒的标签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当然也包括费米本人。
  原子弹原理上早就很明了,中子减速剂也已经找到,似乎唯一的问题就是提纯铀235了。这个着实让人头疼,因为天然铀中每一千个铀原子当中只有七个是铀235,其余的都是铀238。铀238吸收中子的能力大大强过兄弟铀235。原子弹中的铀只要稍微掺杂一点铀238,就休想爆炸。提纯铀235的技术相当复杂,主要是利用二者质量不同采用离心分离,具体细节也是二战结束后通过好多年的技术积累才完善。
  但很快美国人很快就不必因此而烦恼了,西伯格找到了替代品钚。1942年8月,大批量的钚在费米的那个实验室第一次被分离出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就是钚弹。
  形势是相当喜人,曼哈顿工程总负责人奥本海默在辛苦工作之余,有时也会开车到附近的高岗上,望着新墨西哥州一望无际的沙漠,一边品着啤酒,一边想着另外一个半球的竞争者们不知道干得怎么样了。
  德国的铀计划起点很高。在那里人类第一次在实验室里分离出纯铀235,也第一次观察到核裂变,即使从铀矿石储量来说德国也相当丰富,何况他们还控制了几乎整个欧陆的工业。平心而论,即使纳粹党最疯狂的时候,希特勒等纳粹党魁对科学家还是相当尊重的(犹太人当然除外)。因此海森堡对率先研制出原子弹颇具信心。
  自从费米发现中子减速的机制以后,摆在人们面前的减速剂有石墨和重水两种。德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布雷格教授根据自己的推算认识到石墨实在是一种最佳的减速剂,当真英雄所见略同,此时的费米正从美国杜邦公司一口气买了十吨上等石墨。布雷格马上要求位于拉齐步日的一家军工厂制造出一批特殊规格高纯度的石墨片,谁知道被该厂的总工艺师施密特狠狠摆了一道。施密特估计这些奇怪的石墨片有军事用途,于是在其中掺杂。布雷格拿到这些石墨片后实验当然是屡试屡败,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计算出了问题,于是彻底放弃了石墨,转而指望重水。重水当然也是不错,但整个欧洲只有远在挪威的一家重水工厂。英国的特工忒也了得,一次引爆就把几吨重水白白地流到了地下,海森堡听到这个消息,气得说不出话来。此时费米的反应堆已经在成功运转了。
  再后来盟军的飞机加强了对德空袭。一次空袭警报之后,海森堡掸掸头上的尘土,走出防空洞,却发现自己的秘密实验室已经炸的连它妈妈都不认得了,他长长叹了口气,知道第三帝国的铀计划到此彻底破产。(从此刻开始,战争时摧毁敌方的核设施成了第一要务,二十年前以色列空军奇兵突出炸毁了伊拉克的核反应堆,此刻仍生死不明的萨达姆当时几乎气得倒仰。嗯,联网打红警时偶们也是这么干的!!!)
  在战争后期,海森堡一帮人倒也逍遥,他们躲到乡下一个偏僻的地方,似乎已经被全世界遗忘。连粮食都成了问题,海森堡只好亲自出去挖土豆,在田里有时候抬头望望蔚蓝的天空他也在想,盟军的飞机会不会突然丢下这种超级炸弹,如果这样又会有多少同胞死于非难?不管怎样,他也只能安慰自己,多少也算是尽力而为了。
  晚餐后哈恩,博克等人点起蜡烛在海森堡悠扬的钢琴声中开始讨论一些理论上的问题。随着战线逐渐延伸到德国境内,他们也听到了隆隆的炮声。海森堡想起了家里的娇妻爱子,一刻也不能等了,冒着炮火骑着自行车回到家里,刚抱起最小的那个儿子还没来得及亲吻,美军的吉普车就开到了房门口。
  美军士兵冲进来的时候,哈恩还在和人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争个不休,对此情形他先是一愣,然后用英语和美国大兵说道,“请少等一下,ok?我们的问题很快就讨论完了。”当夜这些人被临时关在附近一家农户的马厩里,一间隐隐散发着粪臭的马厩竟然一口气圈起来七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算是千古奇观。
  即使在战俘营里,这些生性高傲的德国人还是不服气,在他们眼里,实力强劲如他们都造不出原子弹固然是天意使然,那帮美国佬们估计也没戏。在一九四五年八月的一天,他们和往常一样安静地吃着早餐,突然听到广播里报道,美国人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被称作原子弹的超级炸弹,广岛全城尽毁,他们一齐放下刀叉,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话来。
  
(六)
  把时钟再往前拨一下,在公元1945年7月16日5时许,在新墨西哥州一个荒僻的沙漠里,奥本海默,费米,西伯格,贝特,费曼一干人等在微风中一齐望着远处那个尖塔顶端名叫胖子的怪东西出神。
  每个人都是激动的难以自抑,其实激动倒是在其次,更多只怕是紧张。在打碎魔瓶之前,谁也不知道会钻出是怎样的一个怪物。但是有一点大家均无异议,今天五点三十分之前的人类和五点三十分之后的人类永远不会一样了。
  一向持重的奥本海默对这个爆炸比较悲观,认为不一定成功,军方代表,总统特别顾问基斯塔科夫斯基大大不以为然,他始终充满了信心,两人就此打了十美元的赌。费米则和人打了另一个赌:理论部的贝特估算此次的爆炸当量大约两万吨TNT,很多人根本不信会那么大,费米通过自己的计算支持贝特的结果,并和他们打赌,在第一时间让他们得知爆炸的当量。坐在吉普车里的费曼打得赌更奇怪,他和身旁的人赌自己敢不用防护镜直接肉眼观看人类第一次核爆,旁人当然不信,费曼通过计算认定自己是在安全范围以外的。
  五点三十分正,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胖子“点火成功,首先是一道闪电掠过人们的眼睛,还没等人反应过来,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火球,一边缓缓上升,一边变换着自身的颜色,一直冲到三千多米高的空中,引起的气流甚至搅动了高达一万多米的同温层。
  人们刚回过神,惊天动地的震波就迎面扑来,这股震波不知掀碎新墨西哥州多少人家的玻璃,甚至远在澳大利亚的一家研究所里的地震记录仪也忠实地记录了这次核爆。性情粗暴的基斯塔科夫斯基也顾不上震波,一下子从两米高的观测台上跳下来,朝奥本海默胸口就是一掌,急着向他讨要十美元。奥本海默早就被眼前的奇观惊得呆住,只是用梵语反复念着古印度名诗<罗摩衍那>中的一段“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毁灭者。”不怕地震波的倒也不止基斯塔科夫斯基一个,费米从壕沟中一跃而起,把早就握在手中的碎纸片向空中撒去。望着被风刮得四面散开的纸屑,费米微一沉吟,就欢喜地喊叫道,“我赢了,这次爆炸的当量在一万八千吨和两万吨之间!”后方仪器测量的结果证实了费米的估算。至于坚持要用肉眼的费曼,最后还是摘下了黑色护目镜,躲在吉普车玻璃的后面,成了用肉眼观察核爆的第一人。旁人忙紧张地问他到底怎么样,费曼慢条斯理的回答道,这种千载难逢的奇观不用肉眼看看,那才后悔终身那。
  人类的一个新时代,原子时代,终于到来了。

转贴收藏 | 3 个评论 | 102,007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68/
一位老汉对年轻人不得不说的十大忠告    @ 2005-11-16, 22:53

虽有些调侃意味,但不乏经验之谈,值得看一下

==========================================
呵呵,本老又来发新贴了,先说好:不许打脸、不许骂娘!
本老人家我现在要给您们各位网友十大忠告,本老人家我别的不敢说,人生阅历绝对在各位网友之上,今天甚是无聊,与各位网友交流一下:

1、别老盯着存款,那些东西只是一个符号,说不顶用的时候马上不顶用,根本没有让你反应的时间,建议各位网友考虑换成其他的东西--比如金条,让各位网友全换也不现实,但是至少应该换一根,每年春节的时候或者国庆的时候,银行都会发行这种金条,大概一万左右一条,上面应该还有某某银行发行的标志和成色注明,您还别嫌贵,买回来放在抽屉里,说不定哪天就能救您一命或者救您老婆一命(在钱没用的时候)。

2、别买房,我指的是不要按揭买房,现在的事情今天说不到明天,一旦经济萧条,那些按借款就能要了您的小命,我必须指出的是:假设房价现在100万一套,您按揭80万,那天还不起按揭,银行拍卖得50万,还有30万呢?您还得继续付!也就是说:您付了首期20万,房子被拍卖后,你无家可归,还倒欠银行30万,还得继续赔给银行--这就是您在签订按揭合同的时候同意的条款,可能您自己都不知道吧?呵呵。

3、别瞧不起乡下的穷亲戚,如果乡下的穷亲戚正好是您的父母,那您更应该搞好关系,真要有个什么大事情,乡下无论如何要比城里安全得多,而且这种安全程度是越穷、越偏僻、那就越安全。所以我建议各位网友,乡下真有什么穷亲戚来城里有事找您--能帮就帮,不能帮至少也应该好菜好饭的招待一顿,这顿饭也有可能在最关键的时候救你一命。

4、不要交朋友,尤其是同性朋友,异性朋友其实最终大家都会发展到床上的程度,应该说在政治上是安全的(当然,如果您结了婚,对家庭是危险的),但是同性朋友就不一样了,人都是靠不住的--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朋友对您潜在的危害程度和您与他的亲密程度成正比,因为各位网友年纪都还小,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对这件事情不可能有很清晰的认识--所以我只有说一句话:相信我,没错的!

5、别入党,我指的是任何党派、团体都不要入,其实您如果没有后台,入什么都是多的,对您一点帮助也没有,您要真有后台,也甭管您有什么问题,一概青云直上,到时候临时加入也没关系。现在有些大学生急着入党,我觉得没有必要--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这玩意会有用?学生会干部或者入党远远没有一张计算机等级或者专业英语等级来的实用,我们单位招人,我是从来不要学生会干部的,我只看毕业成绩单--一门都不许补考!

6、别在吃上省钱,本老人家我是医生,而且是半截入土的医生,那就是说我可以厚着脸皮告诉大家:身体最重要,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身体最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就是--别在吃上省钱!大部分的病我认为归根到底就是吃没跟上,身体不好,换句话说:吃得好,身体就好。我估计有人要跟我急眼,本老人家你不知道吃多了肉会胆固醇增高、心血管疾病啊?我只有一句话--在这一点上自己掌握,现在的问题不是大家都吃多了肉,而是大多数中国人吃肉不够(这一点我有专业医学杂志的调查报告可以证明)。如果各位网友还是不服,可以开专贴论战,这里我不多说了。

7、不要闲得无聊就去献血,献血对身体是绝对有害的,关于这一点,相信各位网友已经认同了我的观点。尤其是病人仍然在高价买血的现状下,就更没有必要了。您自己的身体也需要照料,真要献爱心,不妨先献给自己。那有人已经开始掳袖子,准备开始打我这个老不死的了:本老人家你个老怪物,大家都不献血,那病人需要血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只要把送往血液工厂提炼各种血液药品用于富人保健的血液提供给临床,那就足够了!还有人问:那女性每个月流那么多血怎么还活得那么好?我的回答是:很多血么?女人每次月经出血量在20~50,超过80就是病态,您献一次血是多少?而且月经血那是“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换句话说:都是没用的血,您献的血可都是您正在用的吧?

8、血浓于水,在任何情况下,血都比水浓,真的有什么事情,能够靠的到的,只有您的直系血亲,在这一点上我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在十年浩劫当中,朋友之间互相揭发,夫妻之间划清界限的事情我见得太多了,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父母和子女之间或者是亲兄弟之间互相揭发的,也许别的地方有,但是我身边确实没有见过。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父母和子女之间或者兄弟姐妹之间总是最后能够相互信任的人选,除此之外,即使是夫妻,也不得不防!因为:血总是浓于水!

9、不要买什么保险,中国的保险公司恕我直言:全部是在骗钱!信他们母猪都会上树,别的不说,单只保险推销员提成保险费20%的比例就让人顿生疑窦。别的我就没资格说了,医疗保险我说说没人反对吧?叫你买的时候那个热情啊,一天到晚坐在你办公室,不买就没完,真要到了赔付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拒绝赔付的方法可多得很,比如”免赔条款“”最高赔付额“”不可抗力“”自身过错“等等等等,最后赔的时候还要加上一句:”本可免赔,但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您还别不信,本老人家我一天到晚头疼的就是这种事,病人说我保了险,保险公司会赔,保险公司就把免赔条款搬出来一二三四,烦。政府办的医疗保险也不可靠,医保处经常不给医院结帐,那个医院没挂着一笔医保的烂账(真不知道钱都到哪去了)?所以现在管你有没有保险,一律先现钱了再说,扯皮的事由你自己和保险公司去扯。有人说了:那国外不也是搞医疗保险的吗?我的回答是:国外是国外,中国是中国,这是两码事!知道国外的医疗保险是怎么样的吗?你只要把医保卡往医院一送,然后舒舒服服的住院,出院了只要签个字就ok,涉及到自己该出的费用,保险公司会把帐单送到你家里(曾经陪同领导出国考察过)。

10、这一个忠告是针对部分有实力的同志的,要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把小孩送到外国去定居,如果不能定居也最好让他留学,在留学的过程中寻找机会办移民,如果以上都没条件,至少应该让他(她)学好英语,至于为什么,我不好说,本老人家我活了大半辈子了,有些事情是有预感的,也正是因为这种预感,我活到了现在,而且毫发无损!呵呵,想起来就觉得自己还真是个老不死的。

11、有人要说了:十大忠告,怎么有十一条?我解释一下:第九条是楼下的网友建议我加上去的,本来的构思没有第九条的。最后一条忠告,不浪费大家的眼睛了:脾气好一点,不要火气太大,左粪和右粪都是不对的,粘到个“粪”字终归不好。在现实生活中,也要牢记“让一步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举个例子:比如在街上被人碰了一下,或者遭人出言不逊,最重要的保持冷静!你要是以为自己大小是个领导,恶言相向,有可能被充满“仇富”心理的穷困底层活生生打死,何必呢?你要是本来就是老百姓,觉得老子就是不能吃这个亏,矛盾激化了,又如何能保证人民法院秉公办理呢?万一别人出钱买你手脚岂不糟糕?古有明训:“民不与官斗”,实在是是没有必要啊!

以上十点忠告,与各位网友共勉,有道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的这四句话,现在我突然觉得真是至理名言啊!

转贴收藏 | 4 个评论 | 82,766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67/
当Borland已成往事:献给曾经的Borland    @ 2005-11-11, 22:38

文章很伤感,不过,其对Borland的感情与我类似,因此也有些共鸣。转贴于此,谨以怀念。

当Borland已成往事:献给曾经的Borland

一、当Borland已成往事

  老方说偶占着Borland分类的位子,却很久没谈Borland,想想也是。不过现在的Borland还有什么可谈的呢?
  昨天看了高论发的关于Borland最新的IDE——DeXter的一个DemoVideo,令狐8了一篇关于Borland的东东。对于Borland这个公司,我们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Borland已经变了。不再是以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江湖侠客,而是一个脑大肠肥的地方富贾;他拥有的,不再是那些充满灵气的开发工具,而是那些沾满铜钱味的企业解决方案。
  Borland,不再是我以前认识的那个Borland了。
  不过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利润远比技术理想更重要。当开发工具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少时,在股东的压力下,必须要有新的利润增长点才行。
  七八年前,Borland第一次尝试从开发工具领域向企业应用领域时,公司甚至为此改了个名字叫Inprise。结果Anders离开了,Borland差点把自己玩死。
  前一两年,Borland又开始转向企业解决方案,不过这次是针对软件开发企业,倒还没有偏离太多。但结果又是Black.Stone, Chuck.Jazdzewski等人离开了。
  与此相反的,Borland的每一次辉煌,都与开发工具紧密相连。
  83年公司成立,就是仗着Anders的成名作:Turbo Pascal 1.0。之后的整个DOS时代,开发工具几乎都是Borland的天下:Turbo Pascal,Turbo C,Turbo C++……
  Windows 3.x的时代,又是Borland的Borland C++出来拯救了广大的开发人员。再之后便是Delphi。
  但是这些都已经是往事了(详情请自行参见李维的《Borland传奇》一书)。

  问题在于现在如何了呢?

  自从.net出来以后,Borland就乱了阵脚。首先是Kylix表现平平,加之Borland打算加入Linux阵营领导集团的企图也告失败,只好退出Linux平台下的开发工具领域。然后是MS放出风声说要把Win32全部转到.net下,Borland又匆匆忙忙推出for .net的C#Builder和Delphi 8,结果又是大败。想要搞一个平台无关的C++BuilderX,同样还是惨遭失败。
  当C++BuilderX出来时,我写过一篇《C++ BuilderX的问题与展望》,后来在Delphi 2005出来前,我又写了一篇《传说中的DELPHI9–DiamondBack》。但是现在还有什么好写的呢?
  这个DeXter看上去还好:仍然是那个叫Galileo的IDE,也许它会是BDS4,还是在.net平台下跑,比Delphi 2005增加了对原生C++的支持,基本上相当于把C++Builder 6集成到Delphi 2005里。仅此而已。
  当然,要说增强的方面也不是没有,至少Delphi 2005中增加的像重构,单元测试,增强的调试功能……这些都是C++ Builder 6所没有的。且不说这些方面在DeXter中能做到什么程度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何况在Delphi.net中那些重量级的增强功能像ECOII和 Together却应该是用不上的。最关键的是:
  一个做原生C++应用开发的,为什么需要依赖.net?
  C+ +BuilderX用的IDE——PrimeTime——依赖JAVA已经让人很不爽了。VS做大而全有它的平台基础,Borland没有自己的平台,在.net下根本不是VS.net的对手。还不如放弃这个Galileo的IDE,把Delphi.net、Together、ECOII以for VS.net的方式提供,集中力量把该做的事做好。至于原生应用,就继续按照原生的路子走,别老想着把原生的东西弄到某个平台上,不论是.net还是 JAVA。
  一不小心又对Borland指手划脚了,还是回头做我的ABAP吧。.net还是JAVA跟偶有什么关系呢?
  也许到很多年以后,当有人提起Borland时,我大概还是会想起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往事吧。
  BTW:据蔡蔡回复说DeXter是基于Eclipse的CDE,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不错。不过我很怀疑Borland会真的下定决心抛弃Galileo和PrimeTime这两个IDE,而转向Eclipse。毕竟Borland不是IBM。

二、献给曾经的Borland
  不记得曾经多久没有谈论和关心Borland了。每天习惯性的输入“borland.mblogger.cn”的时候,居然也很少联想到这个曾经心目中最了不起的公司。
  今天老鼠发了一个Borland新版IDE的Flash演示。虽然现在看到新版的Borland产品,不再像以前那样心潮澎湃欣喜若狂,但还是让我不自觉的想起曾经迷恋Borland,迷恋Borland产品,迷恋Borland传奇的那些日子。
  注册了Borland板块的Blog以来,我几乎没有写过一篇跟borland有关的blog,心里不免是有些愧疚的,今天,借着这个机会,让我小小的弥补一下吧。
  曾经的Borland像一个侠客,面对微软、IBM、Sun这样的大公司,Borland一不趋炎附势,二不低头认输,虽然曾经几起几伏,但还是凭借自己在RAD工具、C++编译器方面的深厚功力顽强生存了下来,并且在软件开发的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Turbo C 2.0、Turbo Pascal 7.0、Borland C++ 3.1,这些昔日的经典作品,曾经让多少人废寝忘食,从此走上编程之路。
  Delphi、JBuilder、C++ Builder,这些重量级的产品,又曾经让多少人如释重负,将枯燥乏味的Windows开发变成轻松的享受。
  就连那些失败的产品,也可圈可点。比如Kylix,险些就改变了Linux下应用程序的开发方式;比如C++Builder X,提出的很多概念让人耳目一新。
  如果不是那该死的.NET……
  微软的.NET宣传突然间铺天盖地,来势汹汹,为我们营造了一个“.NET everywhere”的世界。比起其前辈Java的“write once, run everywhere”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如此强大的宣传攻势下,有几个人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呢?
  Borland自然也不例外,他希望自己再次站在.NET的前沿阵地。
  于是,C# Builder来了,Delphi.NET 也来了。

  但是.NET和Windows API不一样。Windows API是flat function的形式,对于OOP并不十分友好,甚至有些理念(如回调函数)还有相冲突之处,因此,VCL将其封装成OO的形式,是十分有利于快速开发的;而.NET从一诞生起就考虑到了组件化和可视化的问题,因此,使用VCL将其再次封装,不仅没有什么好处,反而让人产生了使用上的不习惯。
  再加上如今.NET并没有微软当初宣传的那样流行,Borland的迎合举动,反而让自己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
  在.NET宣传如日中天的时候,C++ Builder坚持走本地化开发的路,总算是Borland的一次明智举动,否则,如今的BCB一定会像managed C++那样消失的无影无踪(因为Borland不可能敢像微软那样大刀阔斧的改动C++本身)。但是,那个如同测试版一样的BCBX实在是伤了大家的心,BCB也因此险些从Borland的开发计划中消失。真是可悲可叹。
  其实当初BCBX的概念提出的时候我是非常看好它的,因为它的许多概念(比如多GUI框架支持,多编译器、多平台支持,C++代码重构)都是很先进的。可惜那个最终实现……
  现在,Borland新的产品又出现了。很久没有关注Borland的我,没有了以前的那份激动。我的感觉是,产品成熟了,但是没有了那份锐气。
  Borland的网站也改版了,遵循了XHTML标准,板块区分也清晰了。但是,以前长长一串的products名单,现在变成了寥寥3项:Application LifeCycle、IDE、Application Middleware。
  Borland已经变了,不再是以前那个意气风发的江湖侠客,而是一个脑大肠肥的地方富贾;他拥有的,不再是那些充满灵气的开发工具,而是那些沾满铜钱味的企业解决方案。
  Borland,不再是我以前认识的那个Borland了。
  看着现在的borland.com首页,我突然想起了《白马啸西风》中的一句话: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就让从前的那个Borland,伴随着他的经典作品,一起封存在我的记忆中吧。

转贴收藏 | 3 个评论 | 126,146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64/
HAO123的迷思——谈谈SEO    @ 2005-11-01, 15:30

  都时兴WEB2.0了,我还打算谈SEO,确实有一点落伍。事情是这样的,我最近要写一个无聊的方案书,提纲已经拟了一个月了,就是懒得写正文。所以我决定把内容拆开了写,独立成章,这样可以发挥我离题万里的特性。如果万幸,我能写完这一系列文章,那每篇删去50%,就可以组合成那个方案书。这个方式如果多人合作来做的话,似乎就有那么点WEB2.0的意思了。好象说远了。
  
  HAO123的性质我以为应该是非常的明显,但后来发现即使是很多IT人士,甚至是高手都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当然这更大的可能是说明我错了,但我是那种死不认错的人,你们拿我没办法。
  
  最开始看的一篇文章,是说HAO123充分照顾了初学者的需求,用简单的页面罗列最常去的站点LINK,对网友十分友好、方便,所以很多人都把它当主页。我当时简直要喷饭,稍微有点常识也不会如此吧?我很刻薄,在评论里说作者即使只去个人站长圈子的论坛里看两天,也不会发出如此无知的言论。
  
  但最近我发现几位大腕级别的IT人士,竟然对HAO123也有类似的看法。一人是说中国网民水平低,但他相信如果有更好的站点出现,大家是会接受的,不会只用HAO123。另一人更直接,说他的网站目标就是HAO123,是让那些连后退键都不会使用的网民也能上的网站。
  
  HAO123到底是什么?是低水平网民爱用的,但IT高手看起来傻的站点么?虽然我没见过,但我不排除有人会喜欢HAO123,并主动把它作为起始页。不过,我觉得把它定位为低水平者爱用的站点,主要是满足大家了大家当高手的心理:我还是比很多低水平的人强啊。有多少人(比例)会主动使用HAO123?每一个人都说低水平的人喜欢,可低水平的人在哪里呢?
  
  HAO123是随着搜索引擎成长起来的站点。搜索引擎已经铸造了一代人的上网习惯。想一想我们自己,突然想起什么事,或是遇到一个不懂的词,都会立刻用GOOGLE或者百度来搜索一下。在搜索过程中,我们经常”误入”类似HAO123的站点:你要去下载软件,搜到的是一个有一堆该软件LINK的页面。当然这也对我们有用,但搜索引擎直接搜索到最终页面,不是更好么?为什么需要这么一个中间的页面呢?用术语来说这叫”桥页”。
  
  桥页是SEO常用的手段。所谓SEO是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的缩写,搜索引擎优化的意思。就是说用的手段可以使用户搜索东西的时候,让你的网站排列在靠前的位置。搜索引擎既然成为了大家的上网习惯,那排列在搜索结果前面的站点自然会得到更多的流量。HAO123类的站点不仅仅是让自己站点在一两个关键词搜索中排在前面,它首先要让基本所有热门搜索词的结果中都会出现它的结果,而即使这个条目列到很靠后的位置,因为搜索引擎的使用者惊人,还是会带来些许的PV。而当你被收录的和热门搜索词符合的页面非常多的时候,你的站点流量就会很快上去了。
  
  要是一个一般网站要做到这个,需要非常大的人力。比如你是软件下载站点,那要跟踪很多流行软件的更新,发现最新开发的软件,并且要有安装、使用等一系列常识。而且没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优秀。一个做软件下载好的站点,不见得做得好MP3,即使也能做MP3,总不能铃声图片也能做?游戏网址 ,宽带电影,软件下载,爱情交友……
  
  HAO123能做到。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最终结果,即使有错误也不影响。它要做的就是预先分析最可能的搜索词,然后搜集做这些的网站网址,来一个大汇总。这样搜索什么关键词,它都有一个页面等着你,这虽然也要花精力,但比维护一个”正常”站点要省力多了。而这些页面即使不正确,对用户没帮助,对HAO123也是没损失的。
  
  这样的页面为什么会在搜索结果中排列的还比较靠前呢?首先要说搜索引擎的收录机制。你的网页做的再好,搜索引擎不知道也是白搭。搜索引擎会派出它的”爬虫”,一个自动收集网页的程序,在网上顺着连接,把遇到的每一个页面带回去放到搜索引擎的数据库中。当它遇到HAO123时,它会发现找到了一个”富矿”。
  
  搜索引擎的爬虫不象人那样聪明,它只能按照固定的规则来收取页面。这样它就会比较偏好简单的、好分析的页面。如果一个连接是动态的,后面有太多的参数,比如http://www.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0&idWriter=0&Key=0&idArticle=14114&strItem=itinfo 爬虫处理起来就会很累,有的爬虫索性不收录这样的页面,因为这样的动态页面可能都是从数据库中读取的,理论上可以随着你的参数不同,变出无数的页面。也许会构成一个爬虫永远走不出的迷宫。现在搜索引擎都能对付一些动态页面,但它们都更喜欢简洁的固定页面,比如 http://www.hao123.com/music.htm
  
  爬虫喜欢更有效率的工作,收集完一个页面会沿着页面上的LINK再收集下级的页面。这样我们就能判断出它偏好的页面样子:简单,没什么多余的看不懂的结构、程序,最好上面有很多的LINK,可以让自己继续收集。如果这LINK通往的下级页面也是这样,我们可以想象爬虫会高兴的说:可找到你了。我太拟人化了。其实这些是编写爬虫程序的工程师们的想法,他们把这写进了爬虫的工作规则。HAO123类的桥页就符合这样规则。
  
  爬虫有多厉害呢,我曾经做过的网站,有一个类似这样的桥页系统。平常的访问很低,40000左右,但有时会突然暴涨到8万。不用说,我知道,昨天百度的爬虫来访问过了。如果你做的对它的胃口,它会老来,每天吃掉你给它提供的页面。这对搜索引擎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它也希望收集更多的页面来提供给用户。(当然我做的不是垃圾站点,这后面还要说)
  
  解决了收录这一步,剩下的要由搜索引擎分析,什么样的站点会排到前面。首先同样它喜欢简单的页面,因为它自己智力有限。其次它喜欢符合规则的页面,有规则它才能判断。桥页因为简单,这两点都会做的很好。然后因为搜索引擎没法用自己使用这些页面凭感觉来判断好坏,所以它重要的参考就是如果别处有更多的这个站点连接,那么说明这个站点更重要。这道理成立,但是桥页很容易做到了这点,因为它是专门做连接的。它添加了一个站点,要求对方也做它的友情连接是很正常的互换。不过它是专门做这个的,它可以得到的友情连接要比”正常”网页要多的多。而且这是相互影响的,当它在搜索引擎地位提高了,它要求别的站点做友情连接时就更可能得到回应,于是形成正循环。
  
  这还是比较”台面”上的技巧。具体到HAO123来说,它还有一系列同类型的站点。它们之间互相做连接,搜索引擎也会因此提高所有这些站点的等级,互相促进。据说ALEXA前列的站点中,HAO123的所有者还有至少10几个同类型的站点。
  
  若这些还算只欺骗搜索引擎的话,剩下的行为就更让那些要学习HAO123的IT大腕考验自己的良心了。HAO123早期是靠病毒修改用户主页的。不仅仅它这么做,它的一系列站点也都这么做,据说它还用过QQ病毒传播。这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痕迹,它已经成功洗白了自己。但有一点还存在,就是网页总会跳出来提示,让你把HAO123设为主页。即使现在HAO123本身不这么做了,它的子站点依然还有这么做的痕迹。你可能访问一个看起来无关的站点,而把HAO123设成了主页。HAO123就是靠它SEO的一系列站点,成功的让很多计算机把它设成了主页。
  
  这也是某些观察家们所说的,低水平用户欢迎,甚至喜欢到会把它设成主页的地步。我们去网吧看看,也确实能发现很多机器这样,因为大家对网吧的机器更不在乎,让我按”确定”我就按呗。网吧确实是中国特色,但我不认为HAO123是某些IT人士理解的中国特色。顺便说一句,要了解一般网民习惯的IT人士请抽出时间,定期去网吧。先观察大家在干什么、比例,然后再着重看某一个浏览页面的人,看他上网具体的点击习惯,和遇到的困惑。最后找台机器,把历史记录考下来,发到自己邮箱里,回去做网站访问分析。多做点基本功,别老畅想。
  
  又说远了。
  
  SEO手段还有很多,很细致具体。我只重点说了桥页。一方面我不可能详细介绍,这可以写专著了。另一方面很多技巧我也不知道。但大家只要想一下,很多站长靠这个就可以吃饭了,就明白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所以说HAO123类站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寄生在搜索引擎上的,而不是为了满足低水平用户需求。某种意义上我们说”纯洁”的GOOGLE其实也助长了垃圾站点的产生。我要是GOOGLE,早把此类站点手动清除了。但GOOGLE 的原则是相信程序,不会人工干预。另外它们虽然反对(并准备惩罚)桥页类的SEO,但可能对中国类型的桥页应用还不是很重视吧,做起来确实没看到什么成效。百度就更奇怪了。HAO123已经靠流量卖广告实现了赢利,被收购也不奇怪。但谁收购它也不应该是百度收购,因为SEO站点的技巧,搜索引擎最清楚。谁需要SEO的站点,也不该是百度需要。那些说百度需要一个静态目录站点来帮助完善的人,完全混淆了dmoz.org类的INDEX服务和HAO123类站点的区别。但这些外人可能混淆,做搜索引擎的人不会混淆。那么为什么收购HAO123呢?
  
  我不喜欢简单嘲弄收购傻,能花几千万的人都不会太傻。回忆一下,那些我们曾经见过的最傻的网站烧钱行为。嘲笑他们傻?但谁傻了呢?每个过手的人都可能赚的脑满肠肥。谁傻?是他们还是我们这些没赚到钱的看客?呵呵,看出来了吧,我开始往恶意度人的道路上引导大家。
  
  最会SEO的是谁?当然是掌握全部搜索引擎规则的人。谁掌握全部规则?要是这个人后来又收购了该SEO站点,他傻?呵呵,我本能的反射是:洗钱。当然了,我没有说我这感觉是对的。反射嘛,不走脑子,也不负责任。只不过暴露一下我的阴暗心理。
  
  第N次说远了。
  
  SEO是不是一无是处?不是。搜索引擎已经成为用户习惯,适应用户习惯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做的。搜索引擎是告戒大家不要去适应引擎,只要适应用户,自然会在引擎上体现。理想情况当然是这样。但我可以举例。某个很有名的BLOG,当别人问为什么搜索到该BLOG文章时,列出的不同文章标题都是一样的?答:因为工程师图省事,是用一段JS程序来改写某个页面的TITLE。
  
  TITLE就是我们打开浏览器显示在左上角的东西,这个如果显示的是具体内容的标题,当然比千篇一律的显示该站点的名称要符合用户习惯。但用JS来实现该功能,开发上更省事,对用户来说也没什么大区别。按照搜索引擎的只要适应用户原则,应该对该做法一视同仁。但搜索引擎不是人,它很笨。它不会看JS显示的结果,它对JS的态度是直接跳过,只去读它读的懂的简单东西。
  
  而很不幸,一般来说TITLE是搜索引擎判断页面是否符合搜索词的重要因素。所以用这个很方便的对用户也很友好的方式,对网站访问却很吃亏。如果你想改进,就一定不能只考虑用户,而要专门考虑搜索引擎,也就是SEO。
  
  所以,我前面说的要学习HAO123的大腕其实他的网站是很适合SEO的网站,只要他不认为HAO123确实方便用户,他去采用SEO技巧其实是很对路的—-只要你做的本身对网民有用,而不仅仅是垃圾,那么期望通过搜索引擎带来更多的网民访问就无可非议。
  
  又比如桥页,我说的我曾经做的类似桥页,其实是一个排行列表。它是有一个无数LINK的,假静态页。但这个页对用户来说是有价值的,从这个页面找所需要的东西就是很方便。虽然我做了专门对搜索引擎的优化,但不能说我的SEO是不对的。这个页成为搜索引擎收录这个站点的入口。因为每个LINK后面对网民都有价值,所以希望他们从搜索引擎找到这些页,就不是垃圾SEO。
  
  其实所谓WEB2.0(我非常讨厌这个词)的一些东西恰恰无形中适应了SEO要求。比如RSS,这样规范的XML语言对搜索引擎非常友好。所以BLOG类的站点在GOOGLE相关结果上都会排的比较高(当然了GOOGLE的规则本身也对这类站点有利,这个从其他地方能看出来,就不深说了)。还有WEB2.0站点代码都很规范、简洁,不为SEO考虑,这本来也是我们应该做的。早期国内门户繁杂的页面,混乱的代码,影响了大家的审美是小事,代码混乱对开发、再组织,都会是很头疼的事。所以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大站、门户,还不如HAO123做的好。
  
  我们看FLICKR,没有人会说它试图SEO吧?但你看,它分给每个人地址就是http://www.flickr.com/photos/xba/ 这样简单。仅仅这个很多站点还能做到,但它里面所有的连接,都是这样 http://www.flickr.com/photos/xba/sets/608668/ 假静态的地址形式,这就很考验工程师的水平和耐心了。难道它不知道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8398&PostID=1803700&idWriter=0&Key=0 这样的连接,开发起来要简单的多么?对于FLICKR的细致我们不能只佩服,要去学到它每一点小地方的用意。
  
  所以SEO虽然产生了很多垃圾站点,但一个优秀的站点,它也应该去学习SEO技术,帮助搜索引擎,也同时帮助网民,最重要的是这会帮助它自己。

转贴收藏 | 评论已关闭 | 119,610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61/
我们的改革是不是正走向一个反面:谁抛弃了中国?    @ 2005-08-27, 22:02

我觉得我有必要为中国写点东西了。虽然我一向标榜远离政治,对所谓的世界大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失望。但最近的很多很多事情,还是让我觉得有某种东西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我厌恶评论,因为评论家大多只是坐而论道的好手,一旦起而行之,则捉襟见肘。站着说话不腰疼,固然很惬意。我知道有一天我也许会因为我说的这些而打了自己的嘴巴。但我还是决定要说,就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一个房子里的人要闷死了,你把他叫醒固然很残忍,但,如果你把所有的人都叫醒,又怎么没有可能把房子打一个洞来透气呢?

我知道,也许我也不能把这座房子建的更好,但希望我说的话,能够给别人一些启示或者思索,这些启示或者思索中,也许就有建房子的高手呢。

我今天要说的是,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这个问题看起来太大,几乎无从说起。我还是从细微处说起吧。

昨天在网易商业报道上看到一个贴子,内容是这样的。

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

很好玩的一个贴子,却很真实的反映了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美国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句话让我们生出很多美丽的遐想,好像我们真的再这样埋头苦干很多年,就一定能赶英超美,过上欧美人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在,在我们看来,也许赶英超美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遐想,也许中国貌似强大的经济外表之下已经暗流涌动,也许歌舞升平之下已经危机四伏。

为什么要提拉美?

在我们的主流视野里从来都没有拉美,在我们的概念里,拉美这个名词不比非洲高等多少。我们是不屑于提拉美的,那里滋生着一切资本主义的毒瘤,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政治独裁,经济畸形发展,拉美人在独立以后,瞎折腾了200多年,还是处于第三世界。我们怎么能把自己和拉美比?

拉美人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线,大概是在去年,我们在谈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走势时,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后拉美化。有人对当时世界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瓜分市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说中国汽车如果不能走自己独立发展的品牌之路,而企图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能如同拉美的汽车市场一样,沦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厂,在食物链底层,抢食一点点残羹冷之。永远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与他们并驾齐驱。而更重要的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来的投资必将不会长久,因为一旦出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跨国巨头马上就会进行产业转移,到那个时候,中国汽车业就会被抽空,拉美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未来。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而我今天要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汽车业,而是中国的整个未来。我们要走向何方?

是发达的欧美,还是混乱的拉美?

郎咸平在华工(我不知道具体是那所大学的简称)演讲的时候,对大学生们说,“30年以后写信给你女儿的时候你可能会写,你在别国当保姆的日子还好吗?”“如果信托制度一直缺乏,那么改革将会把我们带到菲律宾而不是美国。”台下的大学生莫名惊诧。

其实我觉得倒真没有什么可惊诧的。这个道理连我都能想明白,我们中国的那些精英阶层,喝过洋墨水,读过哈佛剑桥的,谁能不心知肚明呢?但是愿意把它讲出来,讲给我们懵懵懂懂的大众和青年学生的,估计只有郎咸平一个人了。

有些东西是得多用脚趾头想想。上帝给我们一个脑袋,不是为了让我们整天琢磨同事有没有比我多发多少工资或者邻居的老公为什么比我能挣钱的。记得在中学学世界近代史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拉美国家独立的时间和美国差不多,到最后发展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历史书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我一直觉得那是狗屁,如果一对小兄弟一起长大,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从今天开始,你归我管了,你挣的钱归我,做弟弟的能愿意?据说拉美国家独立以后,很快就变成了美国的后院。不过这是结果,可不是原因了。之所以美国能把他们当后院,还不是因为几十年之后,当哥哥的已经比弟弟强大了好多,敢于对弟弟说,你挣的钱要是不给我,看我不揍你。

当然,我当时是想不明白的。我面对这样的答案,也不过就是在心里说句狗屁,除此之外,是断然提不出反对意见的。但现在,我敢说,也许真实的答案已经被我们发现,并且他正在困扰着我们的中国。

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

第一种情况: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2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样得膘满肠肥?12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坊锥形的社会结构。

看到那位网友的话真的倒吸一口冷气,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的改革是不是正在走向一个反面,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尽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罗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这种声音除了矫揉造作的官员做秀以外,我们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当所有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MB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段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场能够持续火热?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nnd,我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有些人还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狗屁!哪个大国的经济能靠几个奢侈品品牌带动起来,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你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横遭劫掠,我们到哪儿找内需?我们除了出口,让全世界来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2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启,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

精英阶层到哪儿去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精英阶层有两个去向,一个被收买了,一个被扼杀了。

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于是我们的官僚、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圈,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这是被收买的,还有被扼杀的。

就是青年。

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最有希望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但是,tnnd,又是教育,教育,tmd的中国教育,被这些狗屁精英把持的中国教育,一方面掏光你的钱袋,另一方面让你接受填鸭式的知识,除了会背几个狗屁单词之外,几乎剥夺你任何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啊,这招真好,真是斩草除根了。郎咸平对大学生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懂法制,也没有良心。”“我们这一代是要早点被淘汰的,把权力交给你们,你们才是未来。”唉,也许郎先生真的不太了解中国的内地,他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孱弱肩膀,也许根本就担不起这个担子。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你该怎么办?保护你自己。这是每个人首先想到的答案,要么离开它,要么让自己变强大,因为别指望政府保护你。记得五年前我就说,中国在进入一个急剧分化的时代,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分化完之前拼尽全力挤入上层而已。

现在我依然说这话。

变强大,只有变得强大,你才能保护你自己,保护你想保护的人,你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所听到。

最后,想起一句话,如果一个国家不爱自己的人民,你有什么权力要求自己的人民去爱他的国家。

希望,我们,不要说这句话。

转贴收藏 | 2 个评论 | 97,399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51/
芙蓉姐姐与中国--一段精彩的评论    @ 2005-07-07, 21:29

芙蓉姐姐最近很热门,网上看到一段评论,个人感觉很精彩:

更重要的是,今天看芙蓉姐姐接受采访的视频,我突然意识到芙蓉就是中国,中国就是世界中的芙蓉姐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也是一个认知有障碍的国度,她会经常宣布自己的人民最幸福,而不顾任何恶劣的人权记录;她也会反复宣传自己的奥运体态多么S型,而不顾她自己其实是千疮百孔;当国际媒体炒作性地说中国是世界的未来领导的时候,她也会说,“永远有多远,我就红多久”。

那么我们对芙蓉姐姐还有什么好嘲笑的?其他国家不也是这么嘲笑我们的吗?主说,只有没有罪的人,才能用石块砸那个淫妇。

原文全文:http://anti.blog-city.com/1373319.htm

转贴收藏 | 评论已关闭 | 129,642 次阅读
简短地址:http://ncblog.net/142/